零基礎學篆刻:中國印章的定型期

2019-12-10   談藝錄

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中國實用印章大致最早發生在商朝,或者可以說,三方商璽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印章,商是啥年代呢,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那就是說,依最晚年代來算,中國的篆刻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

到了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大家知道,西周是奴隸制王朝的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實用印章的作用就是標屬器物歸屬權,要知道,奴隸制社會,奴隸主的東西既被標為公有,又同時歸屬奴隸主私有,因此,印章的實用價值並不突出,這時的印章多以簡單的圖案為主,比如這兩方銅印:

(西周,圖紋雙聯形器,銅質)

(鳳鳥紋璽,銅質)

印文內容大多是圖形,極少有文字印,這些印雖然簡單,但似乎開啟了中國肖形印的先河,在形式與內容上都與三方商璽有承續關係。

(古璽)

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這就是東周,從這一年開始直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段時間是「禮崩樂壞」的時期,周王室衰微,奴隸制開始解體,諸侯並起,列國爭霸,大家開始爭地盤,爭人口,開始打仗,這段時期,叫春秋時期,既要爭奪,就有了各諸侯、大夫宣示物權、宣示地權的需要,實用印章使用場合越來越多,擁有印章的人越來越多(階層下沉),印章自然也就越來越多,這一時期既有官璽(如下圖中的「昏賹」),也有私璽(如下圖中的「邙疲」),也有肖形印:

(東周:左「昏賹」;右「邙疲」)

(肖形印:龍紋璽)

另外,肖形印在中國早期印章中極為常見,這些印章中的圖案,也常常出現在金屬器具的花紋中,相對來說,宣示物權的作用小,其更多的意義在於裝飾。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印章並不是後世意義上的印章。

所以,中國實用印章的定型,還要再等,直到戰國的到來,中國的實用印章才真正定型……實際上,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宣示物權,表達憑信的場合越來越多,這跟戰爭的增加是同步進行的(否則那段時間就不叫「戰國」了)。

(古璽)

總之,只有人們需要使用印章的場合越來越多,印章才真正發展起來。公元前475年,韓、趙、魏「三國分晉」,這一年以後,開始了戰國群雄爭霸的長期混戰的局面,這個時期的爭霸,是沒有天下共主的爭霸,與春秋時期的爭霸大不相同。

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制度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大家一邊爭權奪利,一邊變著法子增強國力,也正因為每個國家都要增強自己的國力,聰明的君主就開始起用各種牛人,比如變法的商鞅、掛六國相印的張儀、寫兵法的孫臏、寫《離騷》的屈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誰的國家得到人才、重用了人才,誰的國家就強盛一些,於是科技、文化水平大發展。實用印章自然也慢慢形制豐富起來。

(戰國古璽)

在戰國時期,實用印章分類明確:官印、私印,吉語印、肖形印,種類清晰,用途也極豐富,任命官吏、通商、封檢、佩帶、銘記、烙印、殉葬……種種場景之下,印章被大量使用,憑信、裝飾、避邪各種功能被人們充分開發出來。

比如吉語印:

(左「宜有千金」;右「敬事」)

比如肖形印:

(肖形印中的龍虎)

比如烙馬印:

(烙馬印「日庚<唐>都萃車馬」實物)

中國的實用印章,在戰國時期進入形制最豐富的歷史階段,至於原因,大家可以腦補:各國都認為自己的正統,大家都是獨立的國家,誰也不服氣誰,誰都制訂標準,每個國家都有能人,各國都有自家的文字,各國都畫自家的符號,……可以這樣說:印章形制之豐富,印章展現出來的思想之自由,後世任何時期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期能跟戰國相比。

戰國璽印很重要,後世印家學習古璽印式而獲得的靈感,使近期的中國印壇古璽印風大興(看這幾屆的國展就知道),正緣於人們對戰國古璽的研究和發掘越來越充分。

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時期的這些古璽印,雖然分屬不同的國家,但並不混亂,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家的印章制度和審美樣式。因此,戰國古璽又大致分為如下五類:

1、燕系璽印

燕人性格大開大闔。最典型的燕系璽印是上面那方烙馬印「日庚<唐>都萃車馬」,官璽多白文方形,長條形朱文璽,當然也有跟上面烙馬印一樣的朱文璽。白文方形璽有邊欄,多鑿刻,印材銅質居多,私璽形制較小。如圖:

(燕系璽印的樣式)

2、晉系璽印

晉人端正。晉系璽印指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的璽印,官璽形制較小,也有條形璽,印材多為銅質,朱文方形小璽邊框較寬,印文細整,條形璽均為朱文,玉質璽全是白文。私璽銅質,邊長大致等同官璽。如圖:

(晉系璽印的樣式)

3、齊系璽印

齊人豪放。齊系璽印官璽多方形,銅質,最有特色的是異形璽,白文方形璽多有邊欄,間有中界或田字形的,異形璽及少數方形璽無邊欄為齊璽特有,私璽異形者多呈曲尺狀,白文有邊欄,少量有日字界格。如圖:

(齊系璽印樣式)

4、楚系璽印

楚人浪漫,官璽形制大小不一,方形白文璽居多,還有二合、三合璽,白文多邊欄,部分有田字格,鑿刻居多。私璽形制小,各種材料都有。

(楚系璽印樣式)

5、秦系璽印

秦人重規矩。官璽尺寸規範,多正方,有半通印,銅質。方形璽多為白文,有田字格,半通印有日字格。私璽形制較官璽小,仍有界格。後世的漢印多從秦印樣式發展而來,如圖:

(秦系古璽樣式)

戰國時期,不管是哪個國家地區,璽印都已開始廣泛使用,其普及程度已經發展到平民也開始大量使用,而且官璽、私璽分類清楚。即:在戰國時期,印章大部分的形式都已經產生,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戰國時期可稱為中國印章的定型期。

之所以把戰國秦印放在最後說,是因為我們後面就要開始說中國實用印章的高峰期秦漢印了,而秦漢印是打從戰國時的秦國印開始就萌生了很多形式上的特徵的,秦統一後,政府高度嚴整的法規,催化了印章鼎盛期的早日到來。

在學習篆刻史的同時,一定不要停止或間斷古印的臨摹和篆書書法的練習,本篇附的10方漢印臨摹樣本如下:

31、薛令之印(2.4厘米X2.4厘米)

(薛令之印)

這方印,一字繁,三字簡,是一繁三簡(比「一簡三繁」要難得多)的經典樣本。此印風格生硬質樸。學刻薛字時,可考慮用切刀。由此可知漢印中低職級的官印,也有莽蒼朴茂風格的。

32、即墨長印(2.3厘米X2.4厘米)

(即墨長印)

這一方也是下級官吏印。某些印譜列為晉印,但實為東漢官印。注意「墨」字的爛銅效果。試著注意全印的沖切結合。注意筆畫的粗細變化。

33、廣陵王璽(2.4厘米X2.4厘米)

(廣陵王璽)

這是一方經典的東漢官印。三密一疏章法,注意筆畫的均等。東漢官印最大的特徵是文字筆畫的起落,多方整。這種特徵,承接新莽特徵,區別於西漢。前幾方作業稍難,這一方調低了難度。

34、平安長印(2.5厘米X2.4厘米)

(平安長印)

東漢官印,此時,漢印漸漸走向沒落和衰敗,但官印中之雄渾一脈,但其源遠流長。平字曲筆,仍然雄強,此印還要注意筆墨淋漓感。

35、軍司馬印(2.4厘米X2.4厘米)

(軍司馬印)

經典漢印,注意均分印面,注意筆畫的滿白效果。觀察與第13方「假司馬印」的異同。

36、文帝行璽(2.9厘米X2.9厘米)

(文帝行璽)

這是一方西漢初年的金印。西漢初期印沿襲了秦印的十字格、邊框。法度謹嚴,各字不越雷池一步。規規矩矩的方格子,規規矩矩的邊框。

37、皇后之璽(2.8厘米X2.7厘米)

材質是玉。這方印拋棄了界格的西漢官印(這一方也算私印),雖然有形的界格不在了,但似乎還保留著界格和邊欄的位置。雍容、安靜、雅正。聯想用印者身份,甚有「母儀天下」的姿態。

38、康陵園令(2.3厘米X2.3厘米)

(康陵園令)

西漢官印,漢武帝中期典型漢印風格成型。界格完全消失,但均分印面的章法仍是主流,注意此印的三密一疏章法,也要注意此方印中非直線的完成方法。

39、霸陵園印(2.3厘米X2.3厘米)

(霸陵園印)

這方印有點難!但因為也是西漢印,所以放在這一周。漢印中的代表作。算是茂密至極的一方印。丞字本不茂密,而作者加粗了筆畫,使整印有茂密感。霸字雖剝蝕而靈動,陵字端方而沉著,園字秀麗園潤,丞字大氣挺括。上兩字下沉,下兩字上頂,使印面更加茂密,還要注意這方印的四角已剝蝕為圓狀。

40、阿陽長印(2.2厘米X2.3厘米)

(阿陽長印)

西漢中期官印,文字筆畫較西漢初期更方正,更平整,同時文字也更加豐滿、雄壯,漸有滿白風氣。注意兩個耳朵的變化與統一。

(《零基礎學篆刻》之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