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有這麼一句話:"教育,從孩子出生那一刻,便開始了"。於是,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就把自己的孩子們送上了超前教育之路。
實際上,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一陣陣的陰霾正在向他們的孩子們籠罩而來。
案例
三年級肖肖放學回到家,拿出了考試試卷讓媽媽簽名。
媽媽接過試卷時剛看到分數便生氣的喊道:"你怎麼回事?才考了70多分!"
要知道,肖肖三歲時就被送到了少兒教育班,念唐詩,學數學。一二年級時肖肖都是班級里的佼佼者,一直使媽媽十分的開心。
可是到了三年級,肖肖的成績開始逐漸下降,不認真完成作業,學習時焦躁,老師也總反應肖肖上課不認真聽講。
肖肖媽媽十分的無奈說到:"你真是讓媽媽太失望了!"
這樣一個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為什麼到三年級就開始變成這樣子了呢?
其實過早的超前教育,會提前消耗孩子的學習興趣程度,當到一定階段,"三年級效應"則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分析
1、超前教育的"三年級效應"
"三年級效應"的發生
由於超前教育的孩子在幼兒園最需要的遊戲交流、思維探索發現、生活習慣等重要內容被學拼音、學數學所搶奪。
後在小學課堂中,孩子容易上課走神、不認真聽講,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小學三年級後學習成績開始下滑,比起一二年級時的表現有著天壤之別,這種現象被稱為"三年級效應",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超前教育好比"拔苗助長"
之所以會出現"三年級效應",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三年級的課程開始增加思維邏輯上的難度,二是經過超前教育的孩子大多會形成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到了背誦強度越來越大的階段,容易出現跟不上從而厭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2、超前教育不可取,早期教育有必要
首先要讓孩子學會生活
早期教育從時間上講,是指對0-6歲,也就是孩子上小學前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中,與其讓孩子接受"拔苗助長"的超前教育,不如多花心思在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培養上。
中國學前教育奠基人陳鶴琴大師認為,真正的幼兒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應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按時吃飯,規律睡覺。
研究證明,一個規律作息和自理能力強的孩子,適應能力也非常強。
知識儲備不如培養孩子的未來發展能力
學齡前的時間段是培養孩子未來發展能力的良好時間契機,幼兒階段中要引導孩子多表達自我,說出自己的想法,學會控制情緒與交朋友,並且讓孩子愛上運動。運動能力的發展,能夠促進認知能力的提升。
總結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科學的早期教育能讓孩子小小的身體像顆核彈頭一樣儲備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則容易曇花一現。在孩子最需要童真童趣與嬉笑玩耍的時間裡,請給他多一些陪伴,在他最初的記憶中,多留下一些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沉甸甸的知識。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