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孩子情緒需要出口,家長要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2020-05-04     奶嘴媽媽育嬰師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靈捕手》這部經典電影幾乎是我每年都會推薦的電影,影片在1997年12月2日首映,曾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

作為一部成功的心理學題材電影,《心靈捕手》確實帶給無數人震撼。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在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名叫威爾的天才清潔工的故事,他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卻是個十足的問題青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尚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他最終接納了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贖,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在這部影片中幫助威爾走出來的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給他一個尚恩給了他一個情緒的出口。

《心靈捕手》:"這不是你的錯"

前五位心理諮詢師都因為受到威爾的戲弄而憤然離開,只有尚恩的做法不同,他尊重威爾,也真實地表達自己。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威爾激怒了尚恩,他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

沒想到第二次尚恩又出現了,但這次即便威爾惡意挑釁,尚恩也選擇接納了他,這是為威爾打開心門做了第一步的鋪墊。

第三次見面,兩個人什麼都沒說,因為尚恩明白威爾內心的傷痛而童年無法治癒的傷口,所以他知道對於威爾來說,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多麼難,他並沒有急於開導,而是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威爾漸漸放下心防。

第四次見面,兩人開始願意從瑣事聊起,聊愛情、聊棒球,尚恩告訴威爾,他一點也不後悔錯過那場千年難遇的比賽,因為他遇到了今生的摯愛。

而第五次見面,尚恩也徹底撥開傷口,告訴威爾,他小時候其實也被家暴過,他並沒有用高高在上的指導指教的姿態,而是像相識已久的朋友一樣平靜地說起自己的遭遇。

最後,我相信令所有觀眾震撼和感動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尚恩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說:"我知道。"

尚恩卻繼續說:"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說:"我知道。"

"這不是你的錯。"

"我知道。"

……

尚恩再也沒有說其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說:"這不是你的錯。"

威爾最後崩潰大哭:"你不要戲弄我。"

在這時他才真正承受不住痛苦,在之前他回答"我知道"的時候,他只是表面上倔強地回應,但內心裡其實並沒有真正接納,他內心依然覺得就是自己的錯。

而尚恩的重複,就像一個炸彈,炸開了他內心的堡壘,使他所有的的情緒決堤,之後他才能真正接納自己,自我救贖。

"情感引導"是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

在這整部影片中我們都能看出尚恩在對待威爾時是跟其他心理醫生對待威爾的行為不一樣,他沒有高高在上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而是將他當做一個朋友、一個孩子,用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接納他。

其實他做的,恰恰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學習的,他懂得"情感引導"的重要性。

什麼是"情感引導"?

所謂情感引導,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父母管教孩子的時候總有幾個常見的誤區:

1.控制型父母

"玩玩玩,整天就知道玩,馬上給我去寫作業!"

"哭什麼哭就知道哭,再哭就一個星期別想看電視!"

這樣並不會讓孩子迅速懂得規則和有責任感,只會讓孩子在長大後給予掙脫束縛,更加放縱自己,同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存在心理問題。

2.放任型父母

"沒事的,小孩子嘛,鬧一鬧就會消停的。"

"你要哭自己哭吧,媽媽可沒時間理你。"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安全感,同時學不會應有的社會規則,沒有群體歸屬感。

這兩類迥異的父母其實對孩子的管教方式都是不正確的,這樣容易讓孩子內心積壓更多的消極情緒,並且兩者都有個共同特點——堵塞了孩子的情緒出口。

無論是強制命令,還是不管不問,實際上都讓孩子缺少了一個情緒傾訴的對象,並且家長也並沒有主動對孩子進行"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相較於其他教育方式的好處,就是能幫助孩子認識、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促進溝通、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情感等等。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發泄情緒,家長要這樣做

說了這麼多,那家長們應該怎樣正確進行"情感引導"呢?

1.嬰兒期:播下種子,種下親密基因

嬰兒時期的孩子不會被寵壞,因為他們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更加依賴身邊的人。

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吝嗇於安撫和擁抱孩子,因為這樣他們會更具安全感,也會更獨立,哭的次數也會越少,相信許多家長都會有感觸。

這個階段我們進行的情感引導可以是:反覆模範寶寶的聲音和肢體動作、多和寶寶玩觸覺遊戲,可以多玩親子活動,比如一起唱歌、一起運動等等。

2.兩歲之後:建立親密關係

(1)建立底線和規則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情感引導"就只是讓孩子"吃軟",這有點太理想主義了,只要是養過孩子的都知道,光有情感引導可是不夠的,有時候孩子"熊"起來可是誰都不聽的,所以家長們必須給孩子設立規則和底線,只要孩子超越了底線,家長就不能心軟。

我們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並且將規則貼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讓孩子每天耳濡目染,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2)情感引導

軟硬兼施才能真正對付孩子的"暴脾氣"。

首先我們自己不能情緒失控,一定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和孩子眼神平視,進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如果孩子沒有立即停下來,我們可以馬上將孩子帶離現場,進入一個專門的"停戰區",和孩子一同坐下來冷靜。

等到孩子平靜下來了,我們再拍拍孩子的頭或者肩膀,安撫孩子,先說明自己是理解和接納孩子情緒的,並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等到孩子講述完,我們可以問孩子"剛剛你是怎麼做的?這樣做對嗎?""你當時是什麼情緒?"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情緒和事件。

最後我們不能就此結束,還要趁機和孩子商量出適合的解決方式,形成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孩子自然會內心通暢,不僅僅停留在"我做的不對",但卻不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的困局裡。

同時我們在這樣和孩子平等的溝通方式中,他們也會更加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

總而言之,在孩子耍脾氣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情緒的出口,我們千萬不能成為那個堵塞出口的人,相反,我們要想辦法尊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然後再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當時發生的事情和情緒,最後提出適合的解決方式,進行合理的引導。

成為孩子的"心靈捕手",而不是"心靈堵手",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H-o4HEBfwtFQPkdgE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