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評《南方車站的聚會》:過於僵硬的人物,不說人話

2019-12-07     風影電影

《南方車站的聚會》是最近引發熱議的一部華語片口碑佳作。

大多數觀眾毫不吝嗇地讚美了這個視聽精美的電影。但也有部分觀眾認為,影片的拍法過於僵硬,不說人話,令人費解。


我們請了幾位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的影迷,聊聊他們的想法。

楊清宇

6分

《白日焰火》的成功在於人物與環境的高度合一,在於廖凡角色高度的複雜和當下性。而本片頂著新黑色電影的外殼,卻沒有一個富有魅力的人物(胡歌真的沒讓你們出戲?)。

動物性驅動著這個故事,就連胡歌想把30萬賞金留給家裡這最具溫度的念頭也閃爍著處置獵物的原始力量。僵硬的人物在泛濫的霓虹燈管之間遊走,怎麼看都像是一場趕時髦的調度遊戲,我想並不是染紅了巴蒂的球衣就能賦予人物一層傳奇色彩,胡歌有限的前史是難以支撐這個梅爾維爾式結局的。要肯定影片對於大陸底層的側寫甚至強過了《風雨雲》,可凝視這個環境越久,就越覺得它像是裝置,越覺得它安全。

藍詹

5.5分

依然覺得刁亦男拍得太過藝術化,且對較廣的觀影群體並不友好,沒有與觀眾交流的興趣,用了胡歌卻削弱演員的作用更是對商業化的一種不屑。這片子本身的高級之處,在於作者導演本人對於藝術表達的一種極致化,其結果並不一定討人喜歡。

但在當下的環境里,能夠被允許的表達方式,可能就要像刁亦男這樣。年中看完的時候,覺得刁亦男的太過自說自話,有點傲慢不夠可愛。過了大半年反觀,恰恰覺出他這樣放棄敘事的講述是很有生機的。《南》本身可貴與否不太重要,但作品本身的啟示,在於提醒未來的中國導演要持之以恆地追求藝術表達,不要縮手縮腳自我閹割,不要害怕曲高和寡,要勇往直前,更何況藝術電影走到極致會自然會越令人不解的。如果導演們都能把一個看上去挺露骨、過審風險高的藍本處理好,像刁亦男這樣給你講出另一套說法,還怕電影不能過嗎?有佳句無佳章也沒關係,給不懂的人講明白了也不會懂,那就不必在意。該聽懂的人,故事講得再斷斷續續,該自己串起來的,一樣是能聽懂的。

小宇

4分

先有環境,後才有人物。刁亦男四部長片作品裡都對環境有著細緻描繪,這部更為突出。這部人物活動範圍之大,活動路線之多,更為複雜的人物派系路線放置在環境各個角落去展開呈現,顯得更有野心。城中村各種風景和特色文化,各種人工製品做成的後現代風格裝飾,獵奇色彩的中國式運動(廣場舞,幫派開會,警察集中式行動),麻木的灰色地帶內容,這種複雜環境是導演特別想拍攝,想去表達的。

影片還有個新鮮點就是城中村的廢舊裝飾物(生活廢棄物)與電影中主要人物(社會廢棄物)很好融合在一起。不管是影片宣傳的霓虹美學,還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事件(罪犯與社會底層人結合,火車站逃亡,陪泳女郎,偷電瓶車,湖上做X,被迫強X,利益糾葛等),這些廢棄物與廢棄物的融合成為一種特有中國現象。這是中國導演里我沒有看到第二位有如此敏銳觀察的。

不過,刁亦男導演對於影片里人物指導和表現太過於操控化,以致於再次讓我產生生理不適(他的四部長片都是這種感覺)。人物所謂的走位既不舞台劇,也不布列松,甚至不是殭屍,更不是野獸。就是非常詭異的,帶肉的機器人,說著不是人說的台詞,動作也不是動物的動作,乾的都不是生物的事情。這部更突出問題在時間線的隨意混插,故事布局更加隨便,人物出現與結束更加奇怪,鏡頭進入和退出更加非人類,場的開始和收尾簡直是機械硬切割。從整個故事裡提煉的,所謂城中村現代廢民武俠劇,無非都是每個人裝上遙控器被操作的結果。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一個上帝手裡,所謂的貪婪、過激、救贖等,都像機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Fl45W4BMH2_cNUgrE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