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00字,讀完需要7分鐘,可能有點長,但圖多有趣
不同年齡段的人,看電視根本看不到一塊兒去,在家裡搶過遙控器換台的人,對這一點都深有體會。
歲月帶來的審美隔離,幾乎無法調和。
但是,有一部國產劇,卻能讓60後、70後、80後安安靜靜的圍坐在電視機前。
它一播出就創造了89.4%的收視率神話,重播3000餘次,「霸屏」三十餘年。
它是你寒暑假固定出現的老朋友,狂補作業時熟悉的背景音。
也許你從未連貫看過25集,卻能聽到一句台詞,就知道講到了哪個故事。
它就是聊過無數遍,但怎麼說都不會厭的
——86版《西遊記》。
01
「美人群像,身姿搖曳,顧盼生輝」
這是觀眾對86版《西遊記》最直觀的感受。
女兒國國國王、嫦娥仙子、杏花仙子、玉兔精、萬聖公主、老鼠精、玉面狐狸、蜘蛛精、白骨精、高翠蘭、殷小姐......
為了還原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楊潔導演幾乎用遍了當時中國最好看的女演員們。
儘管經費和時間都極緊張,《西遊記》的選角卻始終非常嚴謹。
寶相莊嚴的觀音大士——左大玢
性感純真的老鼠精——常青
嬌嗔可人的玉面狐狸——鄭益萍
靈動妖嬈的萬聖公主——張青
國色天香的女兒國國王——朱琳
清冷自持的仙氣、
嫵媚入骨的妖氣、
溫柔繾綣的人間煙火氣。
各有特色,美的別致。
她們來自各地的歌舞團、文工團、京劇院、崑曲劇院,個個都有歌舞功底,身段優美。
「杏花仙子」王苓華,上海歌劇舞劇院的專業舞蹈演員
「高小姐」魏慧麗,京劇花旦,師從俞硯霞、李玉茹等多位名家
「玉兔精」李玲玉,在北京紅旗越劇團接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攻小生徐派
天宮的仙女,走路身姿要有仙子的儀態
地上的妖精,眼波流轉之間活色生香
即使是伴舞的無名仙女、出場驚鴻一瞥的小臘梅精,都是盛世美顏
有幾位主要的女性角色,不僅美,而且「來頭」很大。
邱佩寧,被稱為「最美嫦娥」。
她1958年出生在北京,誕生於軍人世家,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舞蹈專業。
86版《西遊記》中,嫦娥的服飾、妝面以淡色為主,唯有眉間和朱唇一點亮紅。
顯得她孤高清冷,充滿寫意之美。
嫦娥在天宮玉帝宴席上獻舞一幕,演員的出塵之姿,再加上舞蹈功底的加持,讓觀眾過目難忘。
楊春霞,中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被稱為「上海第一旦」。
她飾演的白骨精,不怒自威,陰狠狡詐,頗有女王范兒。
明明塑造的妖精形象深入人心,她卻多年來禁談參演西遊記一事。
因為楊春霞原本對「白骨精」的角色非常抗拒,她是以飾演「女兒國國王」為交換條件才進組的。
最後,楊潔導演還是為了呈現效果而沒能兌現承諾。
楊潔在自傳《敢問路在何方》中遺憾的寫道:
關於她演女兒國國王的事,我卻不得不食言了。
因為女演員是無法改變形象的,我不能讓觀眾誤以為女王是白骨精變的呀。
我違背了當初的諾言,不知道楊春霞是不是還在為此恨我?
這段話帶著濃重的的自責、苦澀和無奈。
這不禁讓人想起86版《西遊記》極盡艱苦的拍攝條件,和劇組有如「九九八十一難」的坎坷歷程。
02
「同行閒言碎語、專家指手畫腳、經費永遠短缺。」
這是拍攝期間楊潔導演要面對的主要困難。
《西遊記》作為國內第一部古裝神話劇,拍攝時間長達六年,邊拍邊播。
劇中鏡頭全部為實景,首開了電視劇出國拍攝的先例。
天竺部分的戲取景自泰國
雖然作品備受觀眾熱愛,但是伴隨名氣而來的,是批評、不解和爭議。
有媒體發文抨擊,說《西遊記》配樂中引用的電聲樂器太「洋」,不行。
還有報紙表示,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唱法太通俗,不行。
如果不是楊潔導演的堅持和反抗,今天我們就聽不到片頭那段經典的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biubiubiubiu~」了。
畢竟,只有變幻多端、又酷又潮的音樂,才配得上《西遊記》神鬼莫測的劇情。
也只有不拘泥於「民族傳統」,才能拍出這一個上天庭、下地府的神話故事。
除了明面上的批評,劇組還要應對來自背後的「小報告」。
這些指責,大都指向了《西遊記》長達六年兩個月的拍攝周期。
其實,86版《西遊記》的「難產」,主要有三個原因:
實拍取景地多、攝影器材短缺、特技製作困難。
在國內旅遊的朋友,經常會看到景區用大字標註著「《西遊記》取景地」。
這也成為了不少景點高調宣傳的「賣點」。
為《西遊記》取景時,楊潔導演就計劃將祖國的佛剎道觀、秀麗山川,用西遊故事串聯、推介出去。
一是想以景托情,體現《西遊記》中的「游」字,另一方面,也是想彌補特效的短板。
為了這個目標,劇組踏遍了26個省,用兩個多月的時間跑了六七十個景點采景。
在三十多年前,國內旅遊業還沒興起,九寨溝、張家界等景區尚未開發,只是一片景色秀麗的荒郊野嶺。
山路陡峭,基礎設施和物資匱乏。
主創人員只能在野外艱難跋涉,風餐露宿,幾度遭遇生命危險。
有他們的付出,這才有了《西遊記》中那一個個風景如畫、極度貼合故事的實拍場景。
然而,劇組在前方吃盡苦頭,後方的小報告也一個個打到了上頭。
「國家不該拿這麼多的錢讓她去遊山玩水!」
「怎麼還跑到泰國、印度去拍了?國內沒玩兒夠,又跑國外玩兒去了?」
「誰拍電視劇會這麼慢?繡花也繡出來了!」
六年兩個月,拍攝25集,確實不快,卻有難以啟齒的原因。
堂堂央視《西遊記》劇組,卻只有一台攝影機,一個攝像師。
設備限制,讓劇組無法同時多角度拍攝,效率非常低。
唯一的攝像師王崇秋,是楊潔導演的丈夫。
在「舉報」壓力下,上面專門成立了調查組進駐劇組,了解情況。
不僅沒有預想的「濫用經費」,調查組反而覺得這劇組實在是太慘了:
演員們搏命拍著特技動作的危險戲,卻只拿普通戲的錢。
師徒四人從威亞上掉下來都不是一次兩次。
豬八戒摔下來了...
每頓飯五毛錢經費,在當時已經相對繁華的廣州地區,卻連一小碗六個餃子都吃不起。
在野外實地拍攝時,幾百上千的工作人員,有饅頭鹹菜就很滿足,偶爾加餐幾毛錢補助那就是「過年」。
師徒四人上鏡是主演,下來就要和工作人員一起搬箱子拉繩子
為了省錢,恨不得一個演員掰七八瓣兒用。
「沙僧」閆懷禮,分飾8個配角
唐僧遲重瑞,還兼職了井龍王、天庭文臣等角色
省著省著,拍到15集時,劇組還是徹底沒錢了。
楊潔被台里要求停拍,但是整個團隊都不想放棄,大家想盡各種辦法。
當時影視作品商業化還沒有開始,台里又要求楊潔只能「貸款」,不許接受「投資」。
最後,還是「蜈蚣精」兼製片副主任李鴻昌,拉來了三百萬貸款。
這筆錢來自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
但是,不幸的是,除了劇組人員的酬勞之外,外界的物價、景區票價都上漲了。
這些錢,勉勉強強只夠拍完10集。
這就是86版西遊記最終只有25集的原因,真的讓人心酸。
03
在接受《時代人物》專訪時,楊潔解釋了她撰寫回憶錄《敢問路在何方》的原因。
「我寫這本書並不是訴苦。
我就是想告訴人們,在那樣一個時代里,我們這些人是那樣工作的。
我忘不了那個時代,那是個以艱苦奮鬥作風和無私奉獻精神為榮的時代,也是個開創的時代。
雖然我書里寫的只是點點滴滴的記憶,但卻是對那個時代的紀念。」
一個時代,無論再如何緬懷,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但是一代人的精神,是可以傳承下去的。
前幾年的輿論焦點,大都集中於「流量明星」、「摳圖替身」、「數字台詞」等行業亂象。
現如今,一部新劇的宣傳,卻會始於美術概念圖的高水平、「服道化」的精細度。
有作品傍身、演技紮實的演員,會被大眾真正認可。
無名小卒,也會因為亮眼的角色而被關注。
徒有樣貌沒有演技的流量,在肉眼可見的撲街。
良心製作的好劇,也會贏得觀眾發自內心的讚譽。
整個行業在進化。
優秀前輩們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用來襯托現狀的不堪。
他們燃儘自己的青春,不計名利和代價,懷抱一顆初心。
非常單純的,只為了做成一件事。
他們既不是鞭策的工具,也不是拉踩的素材。
他們是漆黑海面上,溫和照耀著的燈塔。
不需刻意彰顯什麼,只是在那裡,就足夠了。
參考資料:
《敢問路在何方》楊潔
《楊潔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難》楊潔
時代人物 「86版《西遊記》導演楊潔去世,曾言拍《西遊記》難比西天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