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民路,享樂主義後花園 | 那裡藏著老成都的日與夜

2019-04-19     帶你超成都


一個城市最高級的魅力,是藏在街巷裡的歡聲笑語。


街道是城市的掌紋,這一次,小編帶著攝影師走進了致民路, 企圖通過影像、文字記錄下人們一蔬一飯的市井生活,尋覓屬於成都的獨到氣息、味道、溫度。


致民路,毗鄰成都合江亭,接近市中心春熙路,可以說,這裡彙集了一切和成都有關的元素。

在舊成都的城市建設史上,致民路是有所規劃的唯一一片新村,也是如今離市中心最近的市井社區。


抗戰以前這一片地區基本上是農田,1938年新開新南門以後,在新南門外陸續修建了一些簡易的小屋,當時稱為「新村」,用以疏散城內的密集人口,也用以解決日益增多的從國各地來成都避難的同袍的居住難題,這也是舊成都的城市建設史上為了進行城市拓展而有所規劃的唯一一片新村。
摘自《成都街巷志》


致民路是新村主要幹道最長的一條,取「致民以治」之義,也有專家認為得名於《呂氏春秋·愛類》中根據古老的《神農之教》而悟得的道理:「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蘊含著希望國民要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同甘共苦,共度難關的含義。


以致民路為主幹道,南北向有若干條小街道,十一街、十二街、十三街、十四街、十五街、十六街(現已不存在)、十七街,還有一些小巷。


最有名的要屬十一街,十一街的火爆還得益於各媒體稱它為「絕版老成都」。馬雲來喝過茶,霍建華在這兒點過涼拌雞。


如今的十一街已經不長,只有百餘米了。街口和街尾仍住著原住民,中間是開了20年的茶鋪,開了30年的蒼蠅館子。

一趟社區環線公交坐過來,「致民路站」就是他們的終點,晚些時候也是回家的起點。

十一街沒有精心的包裝,只有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

路邊的茶館擺放著老式的藤椅,歲月痕跡滿滿~每天都坐滿了喝茶打麻將的居民,5塊錢一杯蓋碗茶,一坐就是一下午,保留著成都最市井的畫卷。


天氣好的時候,年輕人喜歡在這裡拍婚紗照,打麻將的爺爺奶奶早已見怪不怪,屁股挪挪讓出機位,血戰到底從不抬頭。

很多人鍾愛十一街,因為它就像一個完整的老成都縮影:下午吃茶,晚上吃酒,根本不用轉場。

下午喝茶時,有賣豆花的,磨刀的,收廢品的前來找點生意,街上居然充滿了成都最市井的吆喝聲。十一街雖然很短,但在這兒呆一天都不會膩。



藏在十一街的,除了典型的成都慢生活,還有成都的好味道。這大概是成都最真資格最老的一條美食街了。雖然和現在的「網紅」美食街不能比,但這就是老成都的味道。

么雞面、十一街蒼蠅館子、蝦腦匯...這條gai上的飯館,都是隱藏的網紅店,深藏功與名。


街尾曾經還有個叫貓貓廟的道觀,但現在已無跡可循。在400年前的明朝,它曾是供奉太上老君的廟宇,香客不斷。它的總面積,歷史上曾達10畝。

位於成都致民路的「貓貓廟」 資料圖

民國時期被孫中山先生譽為「儒宗」的著名史學家向楚,晚年就住在致民路十一街的一個四合院中。

除了十一街,致民路還有許多老成都蹤跡可尋。致民路50號,曾經是耀華食品廠,這裡生產的糖果,大概可以和上海的大白兔媲美;

31號,是芙牌洗滌用品公司,曾經成都人家家戶戶用過的芙蓉肥皂從這兒來。


致民路上除了有著成都最為市井的生活,自然,愛吃且好吃的成都人,將不同流派的美食帶進了這條路上。不管是資格的蒼蠅館子還是新晉網紅美食,溫柔與熱烈並存。


馬路邊邊和成都吃客,更帶火了這一條多元化的街,讓八方賓客發現了它獨特的美麗。

2016年12月10日來到致民路的小馬哥和他的「馬路邊邊麻辣燙」是這條街的新居民,每天下午四點半開始排號,絡繹不絕的食客從不因颳風下雨,亦或烈日當頭放棄覓食。

不到兩年時間,「馬路邊邊」已經成為成都麻辣燙的名片,從致民路開始,分店遍布全國,足足300餘家。新居民給這條街帶來了商業新氣象,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激發出綿長歲月里的新鮮餘味。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牌要一張一張的摸。這就是獨屬於致民路的一派風格。一街一歷史,一巷一記憶。

很多人感嘆,現在的成都不像以前的成都。早晚高峰時地鐵里人多擁擠到呼吸不過來,生活節奏比以前快得多……

但更多的平淡幸福,其實就存在我們生活的背街小巷裡。公園、花壇、小區、街巷,哪裡都有人們的笑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971-2sBmyVoG_1ZKK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