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招教你防治西葫蘆化瓜現象,分分鐘從低產變高產

2019-06-10     進軍綠色生態農業

總是有種植西葫蘆的菜農反映說,棚內種植的西葫蘆化瓜現象嚴重,產量較低。那麼什麼原因可能導致西葫蘆出現化瓜呢?

一、西葫蘆化瓜危害症狀

西葫蘆化瓜是生產中經常發生和比較棘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西葫蘆生長過程中,雌花開放不長時間,瓜胎變黃,脫落,或者本已開始膨大的瓜突然中止生長,且瓜胎逐漸變黃,變軟。在花前、花後均可能出現這種症狀,俗稱化瓜。

二、發生原因

1、授粉不良或沒有授粉,子房內不能生成植物生長素,導致胚和胚乳不能正常生長,加上與營養生長搶養分,供應雌花的養分不足,子房的植物生長素含量減少,不能結實導致化瓜。

2、溫度過高,白天高於35℃,夜間高於20℃,或溫度過低,白天低於20℃,晚上低於10℃,因呼吸消耗或根系吸收能力受阻等造成營養不良導致化瓜。

3、開花期遇連續陰天或陰雨連綿,光合作用受影響,對光反應敏感的西葫蘆雌花會因光照不足,子房發育不良導致化瓜。

4、密度大,日光溫室西葫蘆適宜密度每畝2200株,每畝超過3000株時,葉子相互遮蔭,化瓜率提高。

5、肥水供應不足,根系不能很好發育,葉片小而發黃,影響光合作用,雌花營養供應不足而引起化瓜;肥水過多,特別是氮肥過多,植株徒長,空氣濕度大引起病害,使化瓜率增加。

6、白粉病、灰霉病、霜霉病和蚜蟲等直接危害葉片和幼莖,造成生長不良而化瓜。

7、不及時採收商品瓜、畸形瓜、墜秧瓜,會使剛開放的雌花養分供應不良而化瓜。

三、防治措施

1、措施栽培

使西葫蘆生長白天溫度在25℃左右,夜溫在15℃左右,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製造、運輸和積累,化瓜可大大減少。

2、科學的肥水管理

早春栽培,注意雨天蓋膜防止大雨淋花。

3、避免植株徒長

西葫蘆出現徒長趨勢時,就會抑制生殖生長而出現化瓜。因此可通過推遲追肥和澆水期,控制氮肥用量等方法,調節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對節間過長,生長細弱,有徒長跡象的田塊,可噴施50~100毫克/公斤的矮壯素,抑制徒長,促進果實正常發育。

4、及時採收

早摘畸形瓜、墜秧瓜,適時收商品瓜,不搶摘半成品商品瓜。西葫蘆成熟後如不及時採收,商品瓜長得太大,會影響植株生長和新生幼瓜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會導致新生幼瓜化瓜。因此西葫蘆成熟後要及時收穫,一般當西葫蘆長到300~400克時即可採收,一般不要超過500克,也可根據當地消費習慣確定採收標準。

5、防治灰霉病發生

西葫蘆受灰霉病干染時,主要從開敗的雌花浸入,然後向果實擴展,導致幼瓜變軟萎縮而化瓜。因此應加強灰霉病的預防,搞好棚室內溫濕度管理,儘量避免低溫高濕條件。一旦發病可用可用72%霜脲·錳鋅800倍液+80%乙磷鋁500倍液,72.2%霜霉威7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拓展延神——西葫蘆化瓜多是生產中的三個失誤造成的:

失誤一:栽植密度大

失誤二:點花方式單一

失誤三:留瓜過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4K8s2wBvvf6VcSZ7z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