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2年記錄00後長大:這代人可以掌控命運,父母卻都在焦慮

2019-08-28     極晝plus


張同道在《零零後》內部放映會上


文章摘要:張同道是紀錄片導演、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他用了12年時間,記錄兩位00後孩子的成長,濃縮成紀錄片《零零後》:女孩柔柔初中畢業就出國留學,忍受在異國的孤獨,男孩池亦洋小時候性格調皮,進入小學後垂頭喪氣,直到成為一名橄欖球員。從同一個幼兒園出發,他們長成了不一樣的大人。

有人評論張同道的作品不具有代表性,只能代表「北京市三環內中產家庭的00後」。「沒有誰能夠代表一代人,但每個人都蘊含著一代人的DNA,他們遭遇的成長問題是相似的,」他說,「大家提問是社會學角度,我不是社會學家,我好奇的是一個生命的成長軌跡以及背後的力量。


文 | 張楠茜

編輯 | 胡大旗

仰著脖子,白色的泡沫抹在、臉頰,刮鬍刀輕輕刮掉鬍渣,少年池亦洋的臉變得乾淨清爽,他的父母、弟弟,一家人擠在圓形的鏡子前笑著,慶祝他的第一次「刮鬍子」儀式,為了幾個小時後面試學校做準備。

曾經和男孩池亦洋就讀同一個幼兒園的柔柔此時在美國求學,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孤獨,她被房東要求立刻離開,倉促地背著巨大笨重的書包在路上徘徊,「小時候想當公主,沒想到要經歷這麼多磨難和挫折。」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的攝像團隊一直躲在旁邊,記錄下這些時刻。「00後」池亦洋和柔柔從幼兒園到中學的軌跡,他拍了12年,剪輯成一部89分鐘的紀錄片。


此前,張同道拍攝過《小人國》、《成長的秘密》、《零零後》系列紀錄片,十幾個孩子從北京同一所幼兒園走出,十幾年後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有人出國、有人高考、有人還在尋找方向。

「你如果有孩子,能想像他們12年後變成什麼樣子嗎?」張同道說,促使他拍下這部電影的動力,是探索孩子成長軌跡、以及背後的力量,「我不帶觀點地講述故事,希望人們來與這個紀錄片對話,找到自己心中問題的答案。」

男孩池亦洋的成長軌跡

1

「孩子行與不行,標準是什麼?僅僅用分數去評價,是有偏差的」

極晝:這部紀錄片為什麼叫做《零零後》?

張同道:《零零後》是電影名,卻不僅僅是這部電影。以前,我還拍了電視紀錄片《零零後》,講述五個孩子的故事,那時候沒捨得把這倆孩子放進去,因為他們的故事太突出了,拍攝也最豐富。

我拍的是一批00後孩子的成長故事,經常有人說,「你拍的代表『北京市三環內中產家庭的00後』。我沒想讓他們代表誰,他們就代表自己。但是他們遇到的問題,其他市縣的孩子也會遇到:升學、擇校、被老師批評、早戀、和父母溝通難題……這些根本問題是一樣的。

極晝:開始的時候,計劃過拍攝12年這麼久嗎?拍了多少個孩子?

張同道:本來只想散散步,最後成了小長征。

2006年8月開拍,那陣窮,用最差的小高清,每盒60分鐘;2010年換成大高清。我們用了四代機器,最開始拍了18個孩子,有孩子長得漂亮也聽話,但最終在片子裡只露了一下臉。

這個紀錄片,做過26個版本,兩次徹底推翻。比如鏡頭不好,切換速度太快了,拿掉一些採訪,這裡鏡頭太髒了,那裡沒有形式感……最終卡在90分鐘內。

極晝:遇到過什麼難題?

張同道:拍紀錄片是個忍受的過程,忍受孤獨、財務危機、身體匱乏……直到最後完成作品。

有的孩子,小學時媽媽同意(拍攝),爸爸不同意,到中學才拍。有的孩子,即使拍了,時間也沒這麼長。

你看到的學校鏡頭都是讓拍的,國內外很多學校都不讓。每次都是經過反覆溝通,最終進去。比如說柔柔的學校讓拍,四年中進去了六次,開始還比較配合,後期的配合度比較差。池亦洋的學校怎麼都不讓拍。

每次拍攝都要自己先投入(資金)。比如最近孩子們上大學了,下周我的隊伍又出發了,回來也完不成片子,可是如果這次不拍,三年五年之後,我要再做片子,就必須有這樣的一些片段。

極晝:拍攝過程中,哪些場景讓你印象很深?

張同道:男主人公池亦洋在幼兒園是孩子王,哭也是昂著頭哭,帶著一股子英雄氣。到了小學他變得垂頭喪氣。我目睹過一次,他生病,不願意去上學,但考試又要臨近了,不得不去,他哭得那個委屈,看了讓人心疼。

後來他參加電影夏令營,做組長,有孩子想回家,他給做思想工作,把人留下來,拍成電影,得了第一名。我又看到了幼兒園的那個他,有行動力、克服困難。但當他回到學校,又不行了,直到找到橄欖球,才有了自信。

這對我啟發很大:孩子行與不行,標準是什麼?僅僅用分數去評價孩子,得出的結論是有偏差的。

極晝:不論是電影版本,還是電視片版本,有一些童真的對話,怎麼去發現那些可貴時刻的?

張同道:準確講是等到的。10天的故事,可能靠100天、200天的拍攝。

「我要呼吸一下風景」,柔柔在幼兒園就說出這樣的話,我很吃驚,詩人寫詩都不敢這麼寫,孩子太厲害了,完全是妙手偶得。

極晝:拍攝有什麼遺憾?

張同道:遺憾比收穫多。很多事發生的時候不在場,恨不得一直開機。

柔柔在美國第一次從住家(註:美國的房東)搬出來,我們不在場;第二次搬家,攝製組飛去了,但那家不願意讓拍。

池亦洋的中學不讓拍,最後是我們化妝成家長,跟他爸一起,用個看著像相機的5D拍的,這都成地下工作者了。

柔柔從幼兒園到高中


2

「我們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是觀察孩子」

極晝:男主角想當「英雄」,女主角夢想做「公主」,成長過程中,他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張同道:柔柔逐漸發現當公主不是那麼容易,要經過很多磨練。池亦洋本來愛跑前鋒、當英雄,後來發現在旁邊保護別人也挺好。

他們逐漸有了反省的能力,思想上變得更成熟。

極晝:拍攝過程中,從孩子和家長身上學到了什麼?

張同道:同作為00後的父母,這兩對家長是我十分尊重的「同事」。他們遇到矛盾,開會、平心靜氣地討論,而不是用拳頭。即使孩子選擇的並非父母想要的,也文明對話。這是我長久尊重他們的原因。

另外,成年人有時候做事遠離生命本質,比如拚命喝酒,會把肝喝壞,但是為某種目的還得喝。孩子不會做這個事,他們奔著生命的本質去做選擇,對我來說,從孩子身上學到的,就是不會把過多的時間花在遙遠的東西上。

極晝:你本身也是00後孩子的父親,這個過程中,教育理念有什麼變化嗎?

張同道:拍《小人國》(註:拍攝於2006年的紀錄電影,講述了北京一所名為巴學園的幼兒園裡發生的故事)的時候,我認為自由教育是最好的。現在覺得,沒有一個方法能適合所有的孩子,回到了「因材施教」。

你老說,「你看人家隔壁的孩子」。不能按照人家的孩子要求你的孩子,孩子有慢的,有急的,有頑皮的,有敏感的,本來就各不相同。

我們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就是去觀察孩子,尋找到適合他們的方法。當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個性化的教育一定會成為最好的。

極晝:你眼中的這些00後,有什麼特點?

張同道:很難去概括他們這代人,任何概括都是更大的遺漏。00後可以掌控自己命運,按照自己的選擇往前走,父母能給他們的就是支持。

如果時代對你有巨大的裹挾,像龍捲風一樣,你是沒有自主選擇的。今天在相對健全正常的社會,我們有經濟條件讓孩子去實現夢想,按照他們自己設計的道路前進。

極晝:雖然經濟條件更好了,很多家長其實很焦慮。

張同道:孩子剛生下來,一舉一動都能引起歡喜的浪花。可是隨著孩子長大,父母主要面臨的是煩惱。

上小學開始,對孩子充滿了千百種擔心。上了中學,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就變得不暢。有一個孩子跟我講,「父母就是提款機」,還有個孩子對他媽說,「大媽閉嘴,少說話,多做菜」。

焦慮是正常的,沒有焦慮,說明父母還沒進入角色,因為目前對中國孩子來講,大多數人只有升學這一條路。

極晝:現在也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張同道:素質教育基本形同虛設,很少有學校到了高三還讓學生好好畫畫、唱歌。雖提倡素質教育,但升學只認分數,這本身是矛盾的。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家長焦慮是基本角色。農村很多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就失學,父母甚至沒得焦慮。

階層固化這些年越來越嚴重。很多農民的孩子,高中都不上。沒有大學文憑,能找到什麼工作?由於收入低,下一代又有可能重複這樣的命運。

柔柔和張同道在聊天


3

「我最好奇的是一個生命成長的軌跡,是什麼力量讓他/她變成這樣」

極晝:影片中的兩個孩子都去了美國,經歷很同質化。

張同道:這些都是一邊拍一邊發生的,留在國內的也挺多,有個孩子考去了深圳大學。

柔柔為什麼要去美國?第一,她在國內上的是私立學校,沒學籍,不能參加高考。第二,她數學實在有待提高。第三,她十歲的時候去美國旅行,喜歡上了那邊的學習氣氛。池亦洋是因為喜歡橄欖球,申請去美國的學校繼續深造。

極晝:就像你剛才提到的,很多人認為影片拍的是「北京市三環內中產家庭的00後」,不具有代表性。觀眾對影片是有更多期望和要求的。

張同道:大家的提問是社會學的角度,想看到一代人的全貌,我非常理解。

但一部電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我拍的是我身邊的00後,你讓我去拍陝北山區的00後也不現實,還有56個民族呢。所以我也希望全國的影像工作者都拿起攝像機,去拍你身邊的00後,最後我們可以搞個00後紀錄片大賽。

極晝:你本身也在大學裡教紀錄片,怎麼看待紀錄片里表演痕跡的問題?

張同道:所有人在鏡頭前都表演,攝像機對著你,表情就會不自然,但是對著你一天、一年、十年,你的表演就大大下降。

所以紀錄片要拍身邊的人、熟悉的人,消除這種表演性。而我判斷的是真實。只要是真的,就沒有問題。

這兩個孩子,我相處了十幾年,非常熟。有時候他們並不漂亮,哭得很難受,尤其是池亦洋最痛苦的階段,發胖,臉都橫向發展,經常挨批流淚,這些鏡頭都記錄下來了。現在這個陽光大男孩,比我還高半頭,他臉上的自信,是表演不出來的。

極晝:您的所有作品裡,這部紀錄片拍攝歷時最長,12年的動力是什麼?

張同道:我最好奇的是一個生命成長的軌跡,以及這個軌跡背後的密碼。

一個人從幼兒園到大學,是什麼力量讓他/她變成這樣?假如你家裡有個孩子,你現在能預測12年之後孩子變成什麼樣嗎?

影片里的這兩個孩子不是一帆風順,但他們是健康的,希望他們的成長經歷能為更多家庭提供一個借鑑。

極晝:健康是指什麼?

張同道:健康是指遇到問題,有能力解決。

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就是苦難。今天的苦難不再是吃不飽、被人打,但總是被拒絕也是苦難。現實主義的苦難是物質的,現代主義的苦難是心理的,這兩個孩子遇到問題去解決,慢慢找到自己的路徑,是健康的孩子。

極晝:片子拍到什麼時候算是結局?

張同道:打算拍到他們結婚生子,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兒園,看著背影說「拜拜」那一刻,也是和觀眾拜拜。估計是要12年到15年之後了。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於搜狐享有,未經搜狐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聲明除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2D3GwBJleJMoPMYUl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