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朋友帶著孩子一起出去玩,吃飯的時候,她4歲的兒子樂樂非得在餐桌上搭積木,沒過幾分鐘,「啪嗒」積木就掉下去了。
樂樂眼看著橋塌了,兩手一推,哇哇大哭起來,還發脾氣把桌上的積木也扔到地上。
最後朋友也生氣了:「你自己做錯事,還有理髮脾氣?」說著就揍了樂樂屁股兩下。
好了,樂樂這下哭鬧得更徹底了。
「孩子發脾氣」應該是困擾過很多家長的問題吧:
跟孩子講道理嘛,他根本聽不進;不理不睬冷處理,孩子哭得更傷心;對孩子妥協,又怕驕縱了孩子,使他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心,孩子發脾氣是好事,關鍵在於家長的處理方式。
2、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
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突然發起了脾氣,把枕頭扔地上使勁地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用。
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說,就是貼標籤:「你這個人,不能不講理的。」
孩子聽了,反而哭得更大聲,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緊接著爸爸的第一句話,也是試圖講道理:「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好不?」
孩子毫不猶豫地拒絕:「我就不要!」
最後爸爸沒有耐心了,威脅要使用戒尺打人,才使孩子暫時停止了哭泣。
可是,簡單粗暴地用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後患。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
在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以前,他是沒有能力用理智腦思考的。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
比起講道理和強行壓制,和孩子一起面對情緒,先接納情緒,才是最重要的事。
3、
孩子發脾氣,是大腦在發育
孩子發脾氣,看似讓人頭疼,其實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逐漸發育的表現。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5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芽。
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暫時跟不上,當他們的願望無法實現時,心理就會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
願望和實際能力的錯位,使他們更加容易發脾氣。
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智腦發育比情緒腦滯後,很多感受孩子無法用語言描述,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有兩堆牌,每堆牌中都有中獎牌和懲罰牌。
分別讓情緒腦受損的人和正常人隨即抽取,然後猜測哪堆牌中抽到中獎牌的機率更大。
結果顯示:情緒腦受損的人猜中的機率比正常人低。
這個研究表明,人類理智做出的決策,需要情緒腦和理智腦同時參與,而不是「沒有情緒,會更理智」。
而當孩子發脾氣時,大腦掌管情緒的區域和掌管理智的區域會產生強烈連接,情緒腦和理智腦同時參與工作。此時,就是促進孩子大腦發展的最佳時機。
而家長要做的關鍵是:促進理智腦和情緒腦間的連接,加強理智腦的工作。
4、
「我知道......」
是緩解孩子發脾氣的第一句
那麼,如何促進理智腦和情緒腦的連接呢?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認知療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非常廣泛,許多人將之比喻為幫孩子做「心靈按摩」。
而心靈按摩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和接納。
面對孩子發脾氣,與其對他說「你不該發脾氣」「別鬧了」「別哭了」「本來就是你不對」,不如「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是不是很生氣」「如果是我,也會像你一樣很傷心的」這樣的句子管用。
比如,我們可以詢問樂樂:「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如果媽媽的積木塌了,也會跟你一樣感到難過的。」
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一句「我知道」的同理,能讓孩子的潛意識浮出表面,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後,理智腦開始慢慢恢復工作。
當孩子的理智腦開始思考時,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這時,理性腦就和情緒腦就開始產生連接了。
引導孩子分析情緒,將發脾氣的理由說出來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進一步強化理智腦的使用。
此時可以運用行為療法中的情緒ABC理論來引導孩子合理解釋他發脾氣的行為。
情緒ABC理論認為,看似是因為事件A激發了情緒和行為後果C,其實,是因為人們對事件A產生的錯誤認知和解釋,而導致了情緒C的產生。
如果我們能合理解釋B,就能產生不一樣的行為和情緒後果。
比如,樂樂因為積木倒塌而發脾氣。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析情緒:「你感到很傷心,是因為積木全部塌了嗎?還是因為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搭好,感到很氣餒?」
「不過,媽媽看到你都搭了4層高,覺得你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最後,引導孩子反思,孩子發泄情緒的行為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詢問樂樂:「發脾氣把積木全推到地上,這樣還能繼續搭積木嗎?
下次你在地上搭積木,是不是就不會掉到地上而撿不起來了?」
還可以告訴孩子,發泄情緒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物品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可以玩「打沙包」的遊戲,把情緒宣洩在沙包上;可以玩跳舞遊戲,跟著音樂隨意扭動身體;或者玩「吃掉你」遊戲,把一些小食品當做不開心的壞情緒,然後吃進肚子裡......
有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
父母平和的態度,是孩子希望的種子。
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勝過苦口婆心地說理;
一句「我也會」,勝過簡單粗暴地壓制;
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地安慰。
孩子每次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接納和理解中,獲得成長的最強力量。
————————
圖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微信公眾號親子派,專注0-8歲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