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填湖廣」,看看你祖先從哪來?

2019-11-18     宜豐會長大叔

江西填湖廣始於洪武年間。由於蒙元的入侵帶來的人口銳減和經濟破壞以及種族等級劃分的生存壓力,整個元朝期間湖廣的人口基數就不高。再加上至正年間殘酷的剝削和元末農民大起義。湖北湖南之地都幾成荒蕪之地了。當朱元璋戰勝陳友諒後,有鑒於恢復生產的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戶的需要。江西填湖廣的運動就開始了。

明清時期的遷徙和南北朝時到唐宋年間的這一遷徙不同。南北朝到唐宋這一階段的移民主要是民間自發的。由於外族的入侵和北方生存環境的惡化,當一個家族決定遷徙後,整個家族幾乎都搬遷了,而搬遷後的家族仍然聚集生活在一起。而明清則不一樣,明清時期主要由政府組織,強制性的遷徙。遷徙後,有親戚關係的必須分開住。而且不允許返回家鄉。

明清時期的移民主要由山西洪洞縣,江西瓦屑壩、筷子巷。南京楊柳巷,福建寧化,湖北麻城孝感鄉等地遷出,前往全國各地。

如果我們今天去湖北的話,特別是鄂東地區,幾乎是每個家族都宣稱自己的祖上是從江西遷來的。事實上,我們從湖北特別的鄂東地區的口音中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風俗方面,從江西遷入湖北者中,有祖籍江西「筷子巷」之說。鄉人多在祭祖之供品「刀頭肉」上插筷,以表示不忘祖根。這個風俗在鄂東、鄂北、江漢平原大部地區流行。在語音方面,湖北大多數江西移民後裔,還保留著從祖輩代代相傳下來的詞語讀音。例如在鄂東、鄂北、江漢平原大部地區,將外祖母(外婆)讀作「家(音Ga)婆」,方向詞「去」字讀作「器」音,動詞「站」字讀作「記」音,等等,不勝枚舉。這類文化遺存,從另一視角證明了江西填湖北的史實。

遙想當年,饒州府屬各縣的外遷人口沿昌江、樂安河(婺水)及其眾多的支流順流而下,出饒州府城後,在鄱陽湖邊的瓦屑壩集中,然後登舟北上。到達湖口後,多數人就近在安慶府屬各縣定居,少數人或溯長江而上,遷入湖廣(今湖北湖南),或順長江而下,遷往安徽及其他省份。雖然瓦屑壩只是一個移民的集散地,對絕大多數移民來說,還不是他們真正的故鄉,但當年的移民多數沒有文化、沒有資產,更不可能有文字記錄,當他們歷盡艱辛在他鄉定居後,留給後代的記憶只是他們的出發地--瓦屑壩。有些人甚至沒有來得及給子孫留下任何故鄉的信息,他們的後裔就與周圍的移民後裔一樣,以瓦屑壩為故鄉了。

移民地起因:地方文獻記載:如同治《漢川縣誌》云:「(元末)川沔一帶,煙火寂然,至明初仍是土曠賦懸,聽客戶插草立界。」又據道光《安陸縣誌》載:「(元末)兵燹以來,晨星而列雁戶者又幾何,聞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東有老戶灣屋數楹,而無其人。鳥兔山之陰穴土以處者幾人而無其廬舍,徙黃麻人以實之,合老婦孺子僅二千餘口,編里者七。」……湖北不僅遭受兵災塗毒,而且天災肆虐。如《元史•五行志》載:「至正七年五月黃州大水……六月已丑,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禾稼……十二年六月,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這類記載見於國史方誌譜牒者比比皆是。

移民來源:從已掌握的資料來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極少數是土著的後裔外,絕大部分人的祖先是從兩湖以外其它省遷來的。考查其原籍,發現移民來自十多個省區,有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內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廣東。從大流域看,長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贛約占移民總數的90%。也就是說,長江流域內有—個由東向西的移民趨勢,而且是兩湖移民來源的主要特徵。在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據推算,兩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後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間以「江西」來代稱移民的來源,確實是再恰當不過了。一個「填」字表現得是那麼生動形象。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豐城、九江、德安、景德鎮、樂平、鄱陽、余干、吉安、泰和等市縣,也就是明清時期的饒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贛北多於贛南。從流域看,開發早、經濟文化發達的贛江中下游遷出人口最多。

移民的分布:成千上萬戶外省移民扶老攜幼,遠途跋涉,遷入兩湖,自主擇居,在分布上看似無序,實際上很有規律。受相對地理位置和遷移距離的影響,各省移民有一個大致的分布範圍。陝西、山西等北方移民集中落戶在湖北的北部和西北部,比如陝西移民占鄖陽地區人口的40%。越往南,數量越少,遠徙湖南的就極其有限了。而廣東、福建移民又主要定居在湖南的南部。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中下游移民在兩湖的分布,由東向西逐漸減少。湖北東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達80%,而在西北部還不到30%。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強,而西部只有41%。湖南的移民分布還有一個特點,南部的江西移民少於北部和中部。

移民的路線:移民的路線是奠定上述移民地理特徵的重要基礎之一,很多移民現象可以由此得到解答。復原當時的移民路線,可以看到移民是水陸並舉遷入兩湖。進入湖南以陸路為主。湘東與贛西之間的幕阜山、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等山脈,呈北北東向雁行錯列,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是湘江與贛江的分水嶺。這些山地之間的長廊斷陷谷地或斜谷地就構成了江西以及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移民進入湖南的天然交通孔道。

最後,我們來看看根據《明史》、《明太祖實錄》及大量家譜記載和《中國移民史》專家考證,僅洪武年間,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蘇就共移民二百一十餘萬人。

洪武七年:遷江西饒州移民14萬人到鳳陽

洪武九年:遷江西饒州府,九江府移民約5千人到鳳陽

洪武廿 一年:遷江西移民30萬人到黃州。

遷江西移民12.2萬到武昌府。

遷江西移民9.1萬人到德安府。

遷江西移民10.7萬到漢陽府、沔陽府。

遷江西移民16萬人到荊州府。

遷江西移民1萬人到襄陽。

洪武廿二年:遷江西饒州、九江府移民27萬人到安慶府,20萬人來自瓦屑壩。

遷江西饒州、九江府6.5萬人到池州府。

遷江西饒州府移民約萬人到廬州府。

洪武廿五年:遷饒州府徽州府農民及商人24萬人到楊州府各縣。

洪武卅年:遷江西移民21.9萬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縣。

遷江西移民2.6萬人到常德府。

以上這些,僅僅是洪武年間遷徙的數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sdBfm4BMH2_cNUg33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