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有很多家長總是「談性色變」,在孩子面前極力迴避「性」這個話題,一方面是由於自己本身不好意思,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由於家長本身小時候性教育的缺失,從而寄希望於老師和學校,不知道該如何教給孩子。
而且在這種性教育的缺失之下,也出現了很多「奇葩家庭」和「奇葩事件」,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還會造成慘重惡劣的後果。
簡單的收拾了一下書包,19歲的大一女孩,直接選擇了輟學。在老師和同學的注視之下,慢步走出了教室,還時不時的回頭,顯然也是十分不舍。她這一走,並不意味著是學業的結束,其實,也是意味著青春的結束,迎接她的,將是一個陌生的家庭,和一個全新的生活。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位女孩,在同學們的眼裡,平時特別「開放」,男朋友根本就沒斷過,有時候周末都在外面過夜。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這不,前段時間這位姑娘由於身體不適,去醫院做了一個檢查,聽到了最不想聽到的結果:「恭喜你,懷孕了」。
男孩是一位早就不上學的社會工作者,他急迫的需要這個孩子,很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庭。在男孩的要求之下,由於女孩的學業發展本身就不好,再加上害怕事情鬧大,影響自己的名聲,所以便選擇了輟學回家和男孩結婚,生下來孩子,當自己的家庭主婦。
看到這個故事,有些網友在為這個女孩感到可悲的同時,也一針見血的指出來:「孩子太不自愛了,落了這麼一個下場,純粹就是活該!」
但是哪一個孩子最初不是純潔的?孩子並沒有錯,要從大人身上找原因。原來女孩的家庭是單親家庭,從小就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從小就認為,和男生在一起洗澡睡覺就是正常的事情。在上大學前都17歲了,還每天都讓父親幫助洗澡,和爸爸共浴,從來都沒有想過避嫌,也基本上不會有男女有別的意識。在學校也是經常和男同學一起打打鬧鬧毫不避諱。
聽到姑娘的心裡話,眾人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常年和父親共浴,從小缺乏性別意識和性教育,又怎麼可能不走向歧途。
無獨有偶,國外一檔綜藝節目,幾位嘉賓的言論讓人「大跌眼鏡」。這位女兒已經17歲,稱自己洗澡的時候,爸爸也會毫不避諱的進來幫自己洗澡,眾人都感到不可思議。這位爸爸給出的理由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他居然聲稱:孩子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有什麼好避諱的。此言一出,引起了眾人的熱議和批評。
女孩沒有錯,關鍵還是錯在家庭,錯在教育。所以有很多人聽到女孩的發聲,基本上都不再譴責女孩,而是直接把矛頭轉向了女孩的父親。他們並不清楚「跨越親情的界限」,有時會毀了孩子一生。
事情已然發生,說再多也無用,只希望這件事情能夠給大家敲響一個警鐘,尤其是讓父母們重視起來正確性教育的作用。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不避嫌,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毀掉的很有可能是孩子的一生,尤其是會產生這幾點惡劣的後果:
1.容易混淆小孩子的性別觀念
父母如果不刻意的迴避孩子,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分不清男生女生,對於性別的意識很淡。
2.讓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變薄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對孩子不避嫌,那麼孩子就不知道對外面的異性要迴避。如果是男孩子,很有可能會無意中傷害到其他女孩兒,如果是女孩子,很有可能由於不懂得自我保護,從而被別人傷害。
3.很容易讓孩子出現性早熟的現象
由於父母對孩子不避嫌,孩子對異性的好奇心就會很強,好奇別人是不是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會不會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這樣就容易讓孩子出現性早熟的現象。
4.讓孩子對異性過早的產生好奇心
一般來說,孩子看到異性,是處於一種朋友的概念,可以一起玩一起學習正常的關係。如果父母不避嫌,比如和孩子一起睡覺一起洗澡等,孩子就會很早的對於異性產生非常大的好奇心,從而影響孩子對於異性正常的思維和判斷。
以上每一點都可能摧毀一個孩子,所以希望家長們都能夠警惕起來,不要再出現類似的悲劇。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正確的規範自己,學會正確的教育孩子,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保持距離感
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性別意識的萌芽,所以父母在孩子三歲過後,就應該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感。真真正正的做到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第二、互相尊重,尤其注重雙方的隱私感
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學會尊重孩子,千萬不要因為對方是個孩子,就將雙方之間放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人格,要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隱私,也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第三、正確引導,正確教育,給孩子樹立正確性觀念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定要學會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首先讓孩子知道什麼是隱私,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其次給孩子樹立性別意識,讓孩子知道如何尊重他人。
以上三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你都做到了嗎?希望每個父母,都不要忽略性教育的重要性,千萬不要讓自己的無知害了孩子。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成長,優秀成才,也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夠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