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燉肉的故事

2019-08-04     豫見課堂

作者:杜昱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美食,源遠流長。

從古至今,智慧的中國人發明了許多對食物的烹飪方式,比如,炒、爆、熘、炸、烹、煎、貼、燒、燜、燉、蒸、汆、煮、燴、熗、拌、腌、烤,無處不體現出中國人對食物的重視和飲食搭配技巧。

而高端的食材,人們往往採用最樸素的烹飪方式,過年時大魚大肉之間總少不了清湯涼拌菜,五星級餐桌上也能見到鮮香的清蒸陽澄湖大閘蟹。這些做法並不是為了少添加油而獲得的健康,而是為了讓食客品味到食物最本質,最原始的純真味道。

農曆臘月二十六,在農村老家,隨處可見家家戶戶的院子中升起的縷縷青煙,這可是中國傳統習俗——燉肉。

在這寒冷的冬日裡,家家戶戶,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大家圍坐在土灶大口地鍋前烤火,燉肉,在四溢的肉香味中笑談過往。

因為冬天人體內熱需要調和,所以買肉就要買性寒的豬肉,比如,肘子、五花、肥腸、豬蹄等,把這些依次全都丟入大地鍋中,在冬天乾柴雜草燒起的熊熊烈火下,鍋中的肉與水中的食鹽緩緩融合,一塊塊豬肉由鬆弛變緊緻,再變得鬆軟,肌肉紋理間隙增大,將天地的精華都融入其中,可以大補元氣。

春節燉肉吃肉的情景一直浮現在我的眼前,而無肉不歡的我,在這烈日炎炎的夏天裡,還是離開不了肉肉加持。在媽媽的關愛下,我幾乎每天都能吃上香噴噴的肉。每天空閒時,我和媽媽一起溜達到離家不遠的軍輝生鮮超市,這裡的肉、蔬菜、水果都比其他地方要便宜不少。來到肉鋪前,將塑料袋反套在手上,眼睛在粉紅粉紅的肉上掃視後,又像挖掘機一樣找到一塊塊埋藏在肉堆下的目標,時而是連筋帶骨肉的腿骨、排骨,時而是純肉的後腿肉。

回家後,我立刻拿出肉,迫不及待地配合媽媽乾了起來。

首先第一步,我們要剁肉,買的肉可是一大塊,也不能想吃雞肉那樣一整塊啃吧,所以要先用快刀將其剁成小塊,這個過程需要快、准、狠,更需要豐富的切菜做飯經驗,所以這個任務落在媽媽身上。只見她快刀斬豬肉,眼睛也不眨地切下去,一刀見底,隨著一聲聲案板與刀碰撞的清脆聲,大塊肉很快變成了許多小肉塊,看起來變得更多了。

第二步,就是準備燒水焯肉了。這燒水可不是燉肉,而是先焯肉,這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焯肉就是為了燉肉時的美觀,也為了吃起來更美味。我幫助媽媽在鍋里蓄上正好莫過肉塊的涼水,按下打火鍵後順時針擰動九十度,調製最大火候,頓時,燃氣灶上的火焰瘋狂舔舐著不鏽鋼鍋底,源源不斷的做功放熱。五分鐘左右,一鍋焯肉水沸騰了,果不其然,這水面上聯著鍋壁漂浮著一層灰色的浮沫。

最後,我又燒開另一鍋水,放上八角、桂皮、香葉、山楂、花椒、鹽。靜置其燒開後將焯過水的肉塊放入其中(燒開後放入是為了保證不冷熱相激導致肉質變柴),從這裡也就開始了最重要的燉肉環節。

燉肉的過程需要兩三個小時,對於我來說顯得有些漫長,但即便如此,我也能很好地享受這段時間。坐在客廳里,聽著音樂,看著書,慢慢的從廚房開始傳來一股股肉香,那不單單是肉的香味,還混合著各種天然香辛料,用著最樸素的烹飪方法混合而成的,是媽媽用愛心烹制出的人間最美味食物。

聞著聞著,我便控制不住自己了,食慾越發增強,沒到十一點半,我就嚷著要趕緊吃飯,實質上是為了趕緊吃到香噴噴的肉。媽媽將一大碗噴香的肉端了過來,散發著熱氣,一大股唾液在嘴中翻騰,我又迫不及待的操起筷子夾住肉放進嘴裡,哇!真香,不,真燙!我的嘴像著火一樣,鬆軟的肉塊在嘴中無棲息之所,旁邊的媽媽看著我讓我趕緊把肉吐了,我也不肯讓它從我嘴中逃出來,硬生生的用舌頭將肉塊在口腔中翻來覆去,讓熱量分布均勻,也讓香味浸滿口腔,吃完一碗,又來一碗,我都吃的一乾二淨,就連無味的白蘿蔔,此時都吸滿了咸香的肉湯,變得可口香甜,汁水四溢,回味無窮……

快速的吃完飯後,我準備回屋休息一下後兩點去上課,推開房門又意猶未盡地回頭望了一下餐桌,卻意外地發現媽媽在啃昨天剩的我沒吃完的大骨頭……她真是一點也不浪費,更是無私的為我付出,自己吃些我不愛吃的剩東西,或許她愛吃那些東西是裝出來的,但我知道那都是為我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fDV3mwBJleJMoPM4N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