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涇縣。
歷史上涇縣既是「男勤於耕,女勤於織」的農桑之區,又以商宦眾多,文風昌盛而聞名。
明成化、弘治始,涇縣「商賈遠出他境,贏走四方」。清與民國中,涇人外出經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長江沿岸商埠形成頗具影響的「涇幫」,因此有「無徽不成商,無涇不成鎮」之說。
由商致富,富而重學,學以致仕者。於是乎,這片美麗土地文風蔚然,並且也至今保持著無數美好的古村古鎮。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10處。
1 查濟村
過陵陽山,入涇縣桃花潭鎮,就來到山水之間的小村落查濟。查濟村沿溪而上,環山相擁,民居多為明清留存。這裡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著許多年輕的文藝的氣息,古村與新思想的碰撞,擦出了別樣的火花。
查濟古村是一座很低調的古村,都快被人遺忘了。風景很美,古村還保持著元明清時古建築,如元代建造的「德公廳屋」是著名的景點之一。
和皖南地區的很多古村類似,查濟古村經常會來很多寫生的人,分布在河邊橋旁,大街和小巷,他們也成了古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查姓作為江南地區的大姓,金庸先生原名就是「查良鏞」,祖籍也在此。在春秋時期,查濟古村的祖先查延剛開始在山東濟陽的柤邑(「查」通「柤」),在晉朝時由於戰亂而南遷,最後在安徽宣城定居下來。
整個古村是四面環山,岑溪、許溪、石溪都是穿村而過。古村依河而建,岸的兩邊和巷陌都是用石板鋪砌。路跟著水轉,迂迴又曲折,綿延好幾里,也成了古村最美的景色。
2 黃田村
黃田村,位於涇縣黃田村榔橋鎮東南部。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鼎盛於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以「洋船屋」為代表的黃田古民居建築群,雖歷經滄桑,古村風韻猶存。
青磚綠瓦、名人故居、古老的四合院,訴說著這裡的滄桑與美好。洋船屋從繁華到落寞,又到如今的人潮湧動,它似乎見證過太多的人和事,一座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屋,它值得太多人的留念。
山里人家,對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秋天的黃田,曬場上、院子裡,黃豆、稻穀、辣椒、南瓜、玉米、蕨菜、像一幅幅五色斑斕的調色板......
3 小嶺村
小嶺村,位於涇縣縣城西偏北10餘公里的山區。隸屬於丁家橋鎮,境內群山環繞,山巒疊嶂,溪水川流不息,有「九嶺十三坑」之稱。
小嶺宜紙生產始於宋末之初,興於明清,清末民初達到盛。
史箱記載,宣紙因產於古代宣州轄區而得名,昔時皖南寧國、涇縣、太平、宣城等縣先後都曾生產宣紙。後來,其它各縣宣紙產業相繼停產,涇縣成為唯一宣紙產地。
元明時期,小嶺十三條坑,坑坑有紙槽,生產宣紙歷史已逾七百五十餘年。在小嶺許灣村就建有造紙的發明者蔡倫廟,往昔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傳說蔡倫誕辰日),村人都到廟中舉行祭祀活動。
現今小嶺仍有多處保存石槽、石碓、曬場、蔡倫祠、古檀等宣紙文化遺蹟。小嶺村傳統手工工藝生產的宣紙,1915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牌。
小嶺村現在生產的宣紙,遠銷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日本韓國、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宣紙和書畫紙產業成為小嶺村的主導產業,小嶺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宣紙村」。
4 南容村
南容村位於茂林鎮的東南方向,宋屬永定鄉,元明清屬冠蓋鄉永定都,清屬該都一圖十甲。南容村三面高山綿亘,浮蓋(又名華蓋、浮龜,俗名蘆蕉山)、東流聳其東,齊雲巍立於西,玉屏高峨於南,北面開闊,正如形家所言箕形基地。
村中有發源於玉屏山麓的思溪在村中蜿蜒而過,村前還有發源於范沖崗的望龍澗如玉帶環繞村前。在二溪匯聚處曾建有南壇殿、關聖殿,遺址尚存,那就是村落的水口所在,整個古村格局依然。
沿思溪兩岸在咸豐四年(1854)曾築有石堤,董其事者有李蘊輝、李守鐸、李士芬、李殿標、李廷棟等五人,歷時兩年余,這是一項宏偉的水利兼及交通的工程。現在在溪南河堤上建成通車公路,溪北修葺成觀景踏春路,非常壯觀。
南容村為李氏聚居村落。唐時,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之七代孫李伯陵,於唐大中八年遷居太平縣弦歌鄉田段里,亦即今黃山市龍門。七代義居不分家,唐宣宗敕賜官田一頃,帛120疋,免其租徭,並旌為「義門李氏」。李伯陵二十五世孫、宿松縣主簿李核於宋末元初由龍門遷涇縣竺田(即今陳村鎮竹田),後又復遷永定里廟村(即殷家灣又名廟前村)。李核之孫道三隱居樂道,訪得南容山水迴環,鍾靈毓秀,遂於元仁宗年間由廟村遷南容而居,衍至今已近三十代,達六百八十年左右。
南容環境優美,舊有「雙桂流丹、玉屏錦繡、永豐曉鍾、望龍夕照、蓋山浮龜、潭水鳴琴、齊雲聳翠、東流夜月」。古蹟也甚多。比較有名的有凌家灣、永豐庵、員官橋、永濟橋、狀元嶺,吸引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動人詩章。
5 馬頭村
背山面水,環境清幽,風光古樸,粉牆黛瓦的古民居隱藏在茂密的竹海中,在涇縣琴溪鎮馬頭村,腳踩著是過去,身邊的是歲月。觸摸到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似乎觸碰到的每一片磚瓦都飽含光陰的故事。
宋元時期,馬頭村還只是一個戶家不多、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但到了明代,隨著社會較為安寧,商品經濟日漸活躍,馬頭村快速成長,始設為鎮,並建有水運碼頭。 到了明清迄至民國時期,馬頭鎮走向繁盛,青弋江中上游各地的茶葉、紙張、竹木、柴炭以及其他山區特產山貨,都經這裡的碼頭運往蘇浙一帶。
繁盛場景有村志記載,至民國初年,該村居民有6000人之多,鎮內建築面積達36000平方米。
開辦紡織、鐵器、制傘、皮革、榨油、調酒等各類手工作坊企業20餘家,有各類雜百貨店鋪近200家,立有竹木行、牛行等5家市行,縣城規模最大的恆發錢莊也在此設分號,一些外國「洋行」也來此開設辦事所。可謂「商舟輳集,一縣之市場也。」
馬頭村現屬琴溪鎮,東與宣州區相鄰,西與南陵縣相望,舊稱馬頭鎮。因青弋江分隔,分東、西兩鎮,邑人胡承珙有「石磯分峙岸西東,碧水瀠洄一鏡中。安得人生盡如許,馬頭無處不相逢」的詩句。
6 後山村
後山村西北傍山臨水,東南有廣袤田地,漁耕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涇縣東鄉蠶桑業未崛起之前,據《鄭志》記載以後山養蠶為最盛,涇縣的絲線也遠勝湖州。
後山的古民居也比較有特色,但留存已不多了。據說臨河人家繁華時房連房,前有連廊,現雖已不存,但站在後山腳下遠眺,遠景炊煙人家皆掩映煙樹之中,近景碧波中一舟漂泊,真是景色美麗如畫。
村中保存的張氏宗祠、支祠,三雕駢美,藻井獨特,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精品,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指日可待。最讓後山張家揚名的是後山剪刀。後山剪刀口碑極好,享譽大江南北。
後山剪刀創於何時,現在尚未找到確切文字記載,在申報非遺時將它定為道光年間還是很有見地,因為嘉慶《涇縣誌·物產》中並沒有後山剪刀的記載,就是對涇縣物產記載甚詳的《鄭志》也不見記載。
「金打鐵,銀打鐵,打把小小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鐵。毛鐵打到正月正,家家門前玩龍燈。金打鐵,銀打鐵,打把小小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鐵。毛鐵打到二月二,葫蘆種子才下地。……」這是一首在涇縣廣為流傳、吾輩兒時耳熟能詳的《金打鐵,銀打鐵》兒歌,說明後山鐵匠業之發達,影響很廣泛。
後山不僅生產各類生活用剪,如裁縫用的「布剪」,女紅用的「花剪」,而且製造各種生產用剪,如種織麻布用的「麻剪」,採桑枝用的「桑剪」,宣紙用的「宣剪」。
7 平垣村
平垣村地處涇縣西南,隸屬黃村鎮,距離涇縣縣城20餘公里,出縣城順運河往西南行至13公里處,翻越山嶺便是平垣村的入口,當地人稱五雀嶺。
唐代詩人有詩云「雙闕龍相對,千官雁一行」來形容大明宮之氣勢恢宏,用在此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徽水河自烏溪流經平原村南面至五雀嶺下,遇嶺下磐石峭壁迴轉近360度流向黃村鎮,形成一個如月彎之狀的牙行湖面,湖邊蘆葦叢生,白鷺鵲起,一隻漁船漂泊湖面,夕陽西下之時,山影倒印相對,湖面落日餘暉波光粼粼,「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景一覽無餘,盡歸眼底。
1999年央視一套播出專題片(江南小灕江——馬影石湖)便是此處。從上游乘竹筏至此處,「兩岸青山相對出」,如夢裡桃花源一般,一步一洞天,一景一留戀。從無雀嶺腳下往裡沿山路繼續前行3公里,看到一片開闊處便是平垣村了。
千萬年過去了,徽水靜靜地流過這搖籃般的盆地,再經過華麗的「S」型回龍灣,流入青弋江衝擊平原,與另一條發源於黃山山麓的青弋江合二為一了。華章、新生兒、徽水河衝擊平原,就是人間桃源——平垣村,前面的期待,後面的故事,就是平垣村的環境與倩影。無論是順源還是逆流進入,它都是夢境般的、詩意般的、音樂般的。
平垣存有很多古建築,但多為清晚期的,因清軍在此曾與太平軍在此激戰。
8 桃花潭古鎮
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城西南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
截取青弋江一段,潭面水光瀲艷,碧波涵空;峭岩上古藤綴拂,雲霧繚繞。駕一葉扁舟,撐一篙新綠,足見「千尺潭光九里煙,桃花如雨柳如綿」,亦有白沙平野,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漫步其中,猶入武陵人家,又疑人間天堂,
桃花潭老街整體給人的感覺,色彩淡雅,古樸又充滿韻味的街道,這裡的一幢幢房屋都仿佛是這個老街的記憶,小青瓦,白粉牆,馬頭牆,古香古色。
9 章渡古鎮
章渡古鎮也稱涇溪古鎮,位於皖南涇縣縣城以西20公里處,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歷史。古鎮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具江南水鄉情調。此建築一戶接一戶,延綿約1、2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江南千條腿」——吊腳樓,又稱吊棟閣。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歷史。唐代詩人李白遊歷涇縣時還曾譽章渡為皖南之「西來一鎮」,他遊歷章渡南面的大藍山,寫下詩作。「藍岑竦天壁,突兀如鯨額。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恨君阻歡游,使我自驚惕。所期俱卜築,結茅鍊金液。」
唐代那時的章渡是涇縣的水陸重鎮,在此設埠置州,管轄三縣。滔滔青弋江的水從鎮邊流過,航運的發達使得小鎮興旺,便有「千足吊腳」之稱。而章渡老街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後宅。由於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被稱為吊棟閣,位於章渡老街南側,均為臨街店鋪。另一側則臨青弋江,每當發大水的時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遠遠望去,吊棟閣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寬4米,青石鋪面,中有條石為軸,舊時為方便獨輪車行走而鋪就。一條約百米長的窄窄街道,靠江這邊就是「吊棟閣」,另一邊大都是破舊和廢棄的房屋。據介紹老街在古代是涇縣西南商賈雲集之地,抗戰期間又成為新四軍轉運物資的重要集散地。
10 赤灘古鎮
赤灘位於涇縣城北7.5公里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是青弋江航道上一個古老的水上重鎮,自明、清以來一直就是鄉(鎮)政府所在地,成為遠近數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是涇縣歷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鎮之一,現隸屬琴溪鎮。
赤灘古鎮始建於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築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牆,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築風格,古樸典雅。
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餘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
另外岩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