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最美15處古村落,這些隱藏山水間的至美地少有人知

2020-04-05     古村記

浙江,寧波。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寧波的名稱為「鄞」,春秋時為越國境地,秦時屬會稽郡的鄞、鄮、句章三縣,唐時稱明州。唐朝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州治遷到三江口,並築內城,標誌著寧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則波寧」之義,改稱寧波,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國著名的院士之鄉。

這片大地上至今保留著最美好的中華神韻,一起走進最美15處古村落,細細品味美好。

1 中村

位於寧波市餘姚市鹿亭鄉。中村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小橋流水人家,遠離繁華都市,除卻急躁,是個一年四季來都能收穫寧靜的好地方。我尤其喜歡秋天來到這裡,因為這時風吹得更輕些。

這座小村坐落在鹿亭,鹿亭是個多山多水的好地方,森林覆蓋率高達85%,天賜一般的環境讓中村出落得清新脫俗。而且這裡很美,淡雅而寧靜。

其中一定不要錯過的標誌性美景,它叫白雲橋。這座陡拱式單孔石橋,像一道飛躍的彩虹,古樸卻不乏靈動。多少人慕名而來就為了在這裡拍上一輯照片。

橋下的小溪叫曉鹿溪。溪水清澈見底,十分靈動。村裡的美景,基本都在這條溪的兩岸。沿溪而行,在翠綠的環山下,聽碧流淙淙,兩旁落錯的小屋,感受獨特。

還有這裡拙樸的老屋,更是保留了難覓的古樸味道。比起江南很多被小資化的古鎮,這裡沒有商業化,多了份生活氣息。置身於此,感覺沒有包袱,時間都變得悠長悠長。

2 許家山村

許家山石頭村是寧波市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屋古村,位於寧海縣東部。

7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國家內憂外患,宰相葉夢鼎為國奔波,鐵骨錚鳴於朝野,他們家族是原居東倉的一支後裔,在葉大卿父子帶領下,避亂至此,砸石砌房的聲音鏗鏘而起。

石頭原本就是建房的好材料,依山而建的村莊就地取材的最好建房材料就是石頭。

石頭,在幾百年前是最廉價的也是取之不盡的材料,用石頭建成的房屋牆體很厚,冬暖夏涼。

據了解,許家山的地貌為下侏羅紀的盆地沉積,屬北西向的斷裂帶。因熾熱的岩漿從地殼下斜狀噴出,地貌形成特殊,紅壤淺層下布滿了大小不等的玄武岩,就是許家山建築的主要材料。

站在村口或村後的山頭上眺望,梯田環繞的許家山就像一位青筋畢露的老人,裸露的筋骨透著一股滄桑、撼人心魄的力量。

微風中、陽光里,成群的石凳、石梯、石窗、石階、石道、石屋無一不透著沉穩蒼涼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岩石本身,也來自山村遠離塵囂的古樸,更來自留居的山民「銅板石」一般的執著。

3 柿林村

餘姚市的柿林村已經有600年歷史了。它是一個十分質樸和純凈的地方,是一個活在青山環抱下的世外桃源。秋日來到這裡,柿子正好紅了枝頭,更顯調皮。

這裡的建築都是石牆青瓦,無不透露著古韻之氣。村周的古樹參天,竹木蔽日,與橘紅的柿子相互輝映,形成一幅十分曼妙的畫卷~

漫步在古村裡,踏著青石板路,走在青灰色屋檐底下,穿梭在一條條互相交錯的巷子裡,有種說不出的滄桑與古老韻味。

抬頭還能看見一顆顆紅彤彤的柿子垂掛在枝頭,十分精緻好看。還可以買一些來嘗嘗。村民的笑容也十分友善樸實,此情此景最滿足不過了。

4 石門村

石門村是一個擁有800年歷史的古村。它位於奉化溪口鎮的西南部,地處大雷山南麓,依山傍水,百年民宅就坐落在溪水兩旁,氤氳氣息竟讓人感覺有點浪漫。

這裡以盛產大毛筒而聞名全國,「竹海飛人」更是石門村特有的獨門絕技。每年都有許多中外遊客慕名而來,細細的竹子能爬得那麼高,不愧是飛人,佩服!

村裡一座最為典型的古建築,名為「長大樓」,14間廂房僅靠兩條又長又大的走廊相通。涓涓的河流上立著大大小小30餘座石橋。

它還是一個活在竹林里的秘境,整個村子被竹林懷抱,漫山遍野的翠竹隨風搖曳,農家屋頂飄著縷縷炊煙,還有一條湍急的山溪從村中直穿而過,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可以深呼吸洗洗肺了。

5 李家坑村

李家坑村「深藏」于海拔800多米杖錫山麓下,是一座十分有代表性的深山古村落,民居依山而建,雖無顯赫大宅,但十分精美。

樟溪邊,數百戶灰瓦白牆的民居錯落有致地聚集在青山腳下,偶爾高山下飄緲著淡淡的薄霧,添了幾分夢幻。

這裡一段段用石頭鋪就的鄉間小路、一座座用塊石壘成牆基的兩層樓四合院、屋與屋之間高聳的馬頭牆、台門上鑲嵌的字跡清晰的磚雕門匾,成就了一幅幅雖斑駁陳舊,卻風韻猶存的水墨畫。

李家坑村與世隔絕,還是一個真正的原生態古村落。溪水潺潺、廊橋蜿蜒、街巷深幽……,抬眼處皆是自然美景,呼吸間儘是清新空氣。

6 西塢村


西塢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市西塢街道,地勢平坦,四面環水,河流密布。河道把古鎮分劃成四個板塊、五個村落——居敬、高豐、慶南、西仲、桑園。

西塢古宅的布局十分講究,多以木結構畚斗樓為主,與之相映成趣的是高高的垣牆夾著曲折的街巷,且多小弄,有著曲徑通幽的意境。

小弄皆由紅石板橫鋪而成,平直整潔。弄與弄之間以防火牆相隔,臨弄的窗戶是造型細緻雕刻精巧的石花窗,南北方向的中軸路上還有一條條通道,屋與屋之間都有檐廊相連。漫步其間,思古之幽情會油然而生,感覺頗有一種大氣蘊涵其中。聽老一輩西塢人說,若在傾盆大雨之中,有人從鎮北走向鎮南,穿過10弄22個牆門,也不會滴水沾衣。

鎮上有祠堂36座,堂前72座,大多建於明清時代,另有店鋪、故居、教堂、客輪碼頭、大禮堂等近10處,這些建築用材考究,製作精美,構成了獨特的水鄉古鎮風貌。往日的集市集中在東西兩條河的岸邊。

7 棠溪村


位於餘姚市四明山鎮西端。村內有東溪和南溪,兩溪水向西流入上虞曹娥江,水葉分緊閉,因村內形貌如「海棠一朵」而得名。考唐氏始祖崇相公自嵊縣北莊土塊遷居棠溪以來,已歷700餘年,傳四十餘代,當時已有棠溪之名。棠即甘棠之下,後人愛其樹而不忍翦伐,因有棠蔭之義。

8 溪里方村


象山大雷山旁,坐落著溪里方村,因為村東西兩側都有一條溪流,村莊裡又以方姓為主,它就有了這個看起來帶著些田園詩意的名字。

溪里方村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代溪里方文官武將留下了數十棟相當考究的古建築,散布在村莊中心。

像仁三房,表示是家族裡「仁」字輩的第3個兄弟的房屋。移步到方家古宅,「貴府相公方名可欽,高中戌寅科試,院取入泮第三名,欽授部政司理問銜」的皇榜尤為耀眼。

當清代的古建築和現代農家小院挨在一起的時候,你會感受到這個村莊的有趣——古時與現代的視覺審美擺在一起相映成趣。

村子裡至今還習慣用古法燒酒,以稻米為原料,發酵之後用鐵爐蒸餾。在村裡逛著就會聞到酒香,就著這景,走著走著就醉了

9 儒雅洋村


寧波市象山縣西周鎮儒雅洋村。以儒雅為名,必然寄託著這裡的先輩對於子孫的殷殷期望,千百年後,人們依然習慣用這樣的淵源來作為古村的開篇:儒雅洋因民國象山四大家族之一的——西鄉何家而揚名,不僅僅是因為財多勢大或竹林茂盛,還有流傳鄉間的儒雅之風。

四面萬頃的竹林層層圍繞著這個古村,一路諸多老屋,前廊上的卷棚,木作雕刻的繁飾,牆面上的繪彩畫,即便落了厚厚的一層灰,依然掩飾不了裝飾的考究。

時間在一刻不停地奔走,石刻花窗變成了玻璃牆,馬頭牆變成了鐵門,它們夾雜在停滯的過去里就構成了如今的儒雅洋。

10 雙湖村


來到慈溪市觀海衛鎮雙湖村,每次都有穿越時光回到民國時期之感。

雙湖之名,源於環村相望的杜湖和白洋湖。村內的鹽倉片位於鳴鶴古鎮的核心區,坐擁金仙寺和大片明清古建築群。守著「二十四間」「銀號」「老五房」等古宅,村裡的老人不禁道起往昔繁華。

自明朝中葉到民國初期,村民走南闖北,創辦了多家著名老字號藥店,這些古宅就是藥商們衣錦還鄉後所建的別業。

11 蜜岩村


蜜岩村位於海曙區浙貝之鄉章水鎮,大、小皎的水系匯源之地,建村已近千年,村中90%的百姓都為應姓,起源於唐長慶年間的應彪公,官拜明州刺史

因為海澄庵在山中放養大量蜜蜂,溢流到山岩上順著岩縫流入清潭內,蜜岩由此得名更為傳奇的是其村落分布按照道家的《內經圖》設計。

12 走馬塘村


走馬塘古村,譽為中國進士第一村。

這個村子放在科舉社會究竟有多牛,人稱其為「四明古郡,文獻之邦」,歷朝歷代共出了76 位進士,110餘個官吏,國公至太師、八尚書、兩駙馬......

走馬塘始建於公元988年,千載的文化沉澱在村落中顯而易見,明代建築目前保留下來的尚有8處,清代建築更是比比皆是,另外民國時期具有西洋痕跡也極為典型。

13 清潭村


北宋始建村落的清潭,位於寧海深甽鎮,舊稱里嶴,又以村旁溪中有大清潭得名,里嶴張氏本漢代張良後裔,時任吳越國工部尚書張質,厭棄於世事紛亂,在這裡耕讀傳世

村民人奉西漢留侯張良為先祖,世代襲有耕讀之風,歷代科舉入仕者有五六十人,僅宋代就出進士15人!走在這裡就像走在一座書香文化的石頭城

村內村外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九思堂、三明堂、孝友堂、飛鳳祠、六馬牆、雙枝廟、石板道地、紫金岩塔、四房道地、張明浩故居、六座古代古拱板橋和張岵投水的斗岩潭等。

14 黃埠村


位於象山。據《潘氏宗譜》記載,其祖潘均耀是元末駐守福建福州的武將,朱元璋的軍隊攻破福州城後,潘均耀從海路逃至象山後嶺隱居,子孫遷至此建村。該村有約500年左右的歷史,出過二位進士,以及現代的潘仁雲教授等

三戒堂是黃埠村最好的古建築,占地2000平方米,為國學生按察知政潘必金建於清乾隆21年,至今已有250年的歷史。堂內各種神態各異的精細木雕,如百鳥圖、鹿、鳳采牡丹等,是當年東陽木雕中的精品,中堂棟樑上曾經懸過聖旨箱,喻示著家族曾有的輝煌。

15 半浦村


半浦村位於江北區慈城鎮姚江之濱,三面環水,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鎮

"灌浦古渡",曾經江水之上不見來來去去的孤帆遠影,著名的藏書樓二老閣(堪比天一閣的存在),也曾歷經200多年歲月

300多年前,鄭性親自到餘姚黃竹浦,把黃宗羲著作用船載運到半浦,雖然現在已難尋蹤跡,但後人尚可在鄭性父子與黃宗羲之間交流、治學的佳話中去尋覓一些餘韻。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RWgUXEBfwtFQPkdJn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