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浪沙淘盡始成金 -—- 讀樸實長篇小說》

2019-11-06     陝西文藝百家

浪沙淘盡始成金

-—- 讀樸實長篇小說《我不欠你的》

李婷

從閱讀開始,其實每個人都曾與文學結下了一定的「緣」,生活在當代,即便是一個不愛好文學的人,誰又能說自己不曾背過幾首唐詩,不曾讀過幾篇文章?只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把它當作學習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而其後,文學之於生活,對於有的人來說,是點綴,是偶爾的耽於閱讀,多數時候的遠離。當然,我們也擁有眾多的文學愛好者。但是,了解樸實(蒲力民)的人,會覺得他是真正地把文學,或者廣義地說,是把與文學息息相關的藝術融入到生活中去的。

他常常會播放著古典音樂,在悠揚的二胡曲或琵琶聲中,手捧著一杯清茶,對著電腦苦思冥想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想像著一個個即將在他筆下描摹出的生活場景。他會和身邊的人熱切地討論一些細節,也會不厭其煩地向名家、讀者請教。他會讓你覺得,文學,就是這樣,在一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有時候我在想,他也許從來沒有問過自己一個很多的文學愛好者都曾問過自己的問題:為什麼寫作呢?因為對於他來說,這個問題也許從來都不需要問,因為文學,或者更為廣泛地說,藝術,早已如影隨形地潛入他的生活中。也許,他就是真正地「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那個人。

因此,當我手中拿到他剛剛出版的18萬字,散發著墨香的長篇小說《我不欠你的》的時候,我一點也不感到驚訝。雖然我知道這是在2017年出版《交通局長》之後,僅僅時隔不到兩年,他又傾心創作的又一部長篇小說。也許,對於像他這樣早已把文學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作家來說,永不間斷地寫作、如蜜蜂采蜜般不斷地釀造生活的美好才是人生的常態。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所描寫的都是生活的美好。因為生活從來都不是鏡花水月般美好卻空幻飄渺的。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雖有缺憾但卻因為它反映了生活的真實面貌,因而更加地鮮活而生動。《我不欠你的》就是如此。

這部小說是作家樸實醞釀了多年的有關扶持弱小,但最終卻並未收穫感恩的故事,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事件的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改革開發初期,東盛縣縣委書記在農村調研時,汽車撞傷了貧困村的一位農民,從此,這個農民的兒子——一個與生俱來的盲童王冬牛與時任縣委書記的秘書梁欣仁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善良,同時,也是由於是他們一起乘坐的汽車撞傷了盲童的父親,使他的雙腿落下殘疾拄著棍子去深溝挑水滑倒後滾到溝底而亡,盲童因此成為孤兒……所以,在他心中又或多或少地對盲童懷著一些歉疚。於是,多年來,他給他錢物、為他介紹可以賴以餬口的工作,扶持他上學……然而這位盲童在梁欣仁慷慨無私的幫扶下長大,卻因習慣了接受而忘記了感恩。最終,他讓梁欣仁把錢打到他的卡上,而讓梁欣仁一下子醒悟了過來,意識到自己的幫助在他那裡已經變了味道……

最後王冬牛因貪圖錢財而陷入被人訛詐的圈套,為了擺脫圈套,他又敲詐和他長期有曖昧關係、對他有恩的女顧客尤小雨。尤小雨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遂告發其強姦。小說從這起強姦案開始,法庭審理和以往的回憶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人物不是很多,但是個個形象鮮明。美麗、痴情、沉浸在對初戀的大白老師的記憶中,以致於把王冬牛當做大白老師而錯愛的尤小雨;始亂終棄、花心無情的劉胖子;雖然是盲人,但才藝出眾,積極學習按摩技術最後成為一名盲人按摩師,卻因貪圖美色與錢財而陷入困境的王冬牛;不學無術、好吃懶做,因不滿父親為了給他安排工作送給梁欣仁2萬元又被梁欣仁轉手送給王冬牛而敲詐王冬牛的富二代周滿意等等人物。他們不完美,但他們一個個有血有肉,正如永遠也達不到理想狀態卻讓我們始終如此熱愛的生活一樣。

樸實的文字,文如其人,樸實卻又不失韻味,平淡中透著幾份清麗。看似隨意道來,卻又能於字裡行間反映出作者濃厚的文學功底和廣博的生活閱歷與積澱,讓讀者回味無窮。如,他寫手機「自從有了手機,他是二十四小時不離身,晝夜不敢關機,手機似乎成了他身上不可分割的某個器官。他很佩服發明手機的人,自從有了手機,就好像給自己拴上了一根無形的繩子,繩子的一另一端永遠都攥在別人的手裡,隨時隨地都會被牽動一下。」寥寥數語,把手機在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表達得淋漓盡致。農村裡殺牛的場景,他是這樣寫的:「只見他熟練地用一尺長的宰牛刀,在牛皮和牛肉之間劃拉。劃拉幾下,把刀子噙在嘴裡,沾滿牛血的刀刃朝下,然後雙手抓住牛皮,上下抖動,繼而又用刀子劃拉幾下,又抖動幾下,這樣反覆幾次,一張完整的牛皮就和牛體剝離了……」幾個動作,捕捉於生活中的瞬間,屠夫嫻熟的殺牛技巧和過程就這樣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小說中這樣精彩的片段比比皆是,一讀起來,就讓人不忍釋手。

樸實的小說,雖則從小人物入手,卻能將人物命運融入社會化的大背景下,從而使整部小說呈現出普遍的意義。如故事開端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其後發展鄉鎮企業、改革開放的大潮……最後的背景是擺脫貧困後蓬勃興起的現代化農業建起的蔬菜基地,人物是當時包產到戶時的村支書,如今雖已是垂暮老人,但卻時刻關注著世事變化……讓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起來,每個人的命運都與時代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讓讀者從中品味時代變化對於不同人物命運的影響。

中華傳統文化崇尚與人為善,特別是長期以來儒家思想更是把善作為人的基本品格追求。「擇其善者而從之」是很久以來我們所推崇的道德準則,三字經的開頭即是「人之初,性本善」。善,這本是人性中最為閃光的一面,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一味的善良和幫助使受助者從感恩到習慣,到最後認為理所當然,這是否可以說是一種人性的悲哀?小說中的主人公梁欣仁第一次幫助盲人王冬牛時,他還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他把梁欣仁給他的五元錢「緊緊地攥在了手裡,給梁欣仁深深鞠了一躬,說『謝謝,我大說,我命里有貴人相助,你就是我的貴人,謝謝你』」。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當時還是孩子的王冬牛很看重那五元錢的幫助,對梁欣仁也是發自內心深懷感激的,感恩的態度也是十分誠懇的。而在梁欣仁一次次的幫助後,最後,他主動打電話給梁欣仁,主動的索取「要錢」,且說道:「你忙就不要親自過來了,可以把錢打到我的銀行卡上,你記一下我的卡號……」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索取,讓梁欣仁意識到自己的幫助在王冬牛眼裡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最後他深切地感嘆道:「當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就忘記了感恩……對那些饋贈依賴症患者,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愛心裝得太滿,幫助人是情分,不幫助是本分,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古人說的話,但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也還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們在扶貧工作中講求扶貧要先扶志,扶貧必扶志,其實也正是這個道理,只有讓受幫助者自己自立自強起來。才是根本的幫扶之道。也同樣,受助者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要明白別人的幫助也從來不是憑空得來的,也是助人者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民族「善」和樂於助人的傳統永遠流傳下去而不至於變味。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璞玉,需要不斷的打磨、擦拭,如同在浪沙裡淘金般,不斷地去其粗糲,最後才能得到晶瑩剔透的美玉。樸實為文也是如此,成稿後並不急於發表,而是在自己一遍遍反覆凝練修改的基礎上,多方徵求意見,並就其中的細節和常識問題一遍遍徵求相關專業人員意見,數次進行修改,最終使一句句文字煥發出珠圓玉潤的溫潤光芒,唯願,他的藝術之路愈走愈廣闊。

作者簡介:

李婷,陝西商州人。1992年開始文學創作,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百餘篇發表於各類報刊雜誌。2010年出版合著散文集《幸福的感覺淡淡的》。陝西省公路局《陝西公路》雜誌編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W0ISG4BMH2_cNUgLC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