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家張浩文《絕秦書》分享會本周星期天上午在扶風舉辦

2019-11-14     陝西文藝百家


文學大家張浩文《絕秦書》分享會本周星期天上午在扶風舉辦

時間

11月17日(星期天)

上午9:00---11:00

地點

縣市場監管局六樓會議室

(縣第三小學對面)

主辦

扶風縣委宣傳部

扶風縣文化和旅遊局

扶風縣文聯、社科聯

一、介紹張浩文和他的長篇小說《絕秦書》;

二、領導講話;

三、朗誦《絕秦書》片段

四、張浩文《絕秦書》創作分享;

五、互動交流。

張浩文,祖籍扶風縣絳帳鎮。海南師範大學教授,海南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陝西省作協簽約作家。出版文學作品有《絕秦書》《狼禍》《三天謀殺一個鄉村作家》《長在床上的植物》《鞋子去找鞋子的朋友》,學術著作有《海南民間文學與海南旅遊經濟》《新時期海南小說創作述略》《沉默的言說》。《絕秦書》為他的長篇小說「關中三部曲」的開卷之作。

曾獲海南省優秀精神產品獎、海南青年文學獎、海南省作協文學雙年獎、《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大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海南省南海文藝獎文學一等獎、陝西作協年度文學獎、柳青文學獎、海南省文藝評論獎特別獎等。

關於《絕秦書》

【內容簡介】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陝甘一帶發生曠世大旱災,俗稱「十八年年饉」。這場被稱為二十世紀世界十大災難之一的災荒,奪去了陝西三百多萬人的生命,三百多萬人流離失所,富饒的關中平原炊煙斷絕,廢墟連片。饑民賣兒賣女甚至易子而食,昔日天府之地頓成人間地獄!這場大災難鐫刻在當地人的記憶深處,一直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小說從民國十五年寫到民國十八年旱災達到高峰時結束,敘寫了災難發生的全過程。作品以關中西府一個村莊(周家寨)、兩個家庭(周克文和周拴成)、弟兄三人(周立德、周立功、周立言)為敘事對象,描述他們在大饑饉中的選擇及命運,展現了被時代洪流碾壓、吞噬的鄉土中國的命定結局。嚴酷慘烈的災難場景,發人深省的人性蛻變,人與土地的深情交融,構成一幅沉鬱、悲壯的歷史畫卷。

【關於修訂版的說明】

張浩文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文學經典:時間的朋友和敵人》,要點為:文學經典不是靠造勢哄抬起來的,它是時間淘洗的結晶。時間既是文學的朋友,也是它的敵人。有的作品,出版就是死亡;有的作品,出版才是起步。讓我高興的是,《絕秦書》出版已經七年了,至今熱度不減,學者評論文章不斷,網上討論此起彼伏,各地《絕秦書》讀書會(包括海外境外)輪番舉辦,光網上聽書就有四個版本,聽眾達百萬人,英文法文譯本也在翻譯出版當中。正像評論家段崇軒所言:「《絕秦書》出版七年,有人讀,有人評,有人翻譯,已然是經典了。」

感謝段先生的美意,不過七年時間還是太短,經典需要更長時間的考驗。因此《絕秦書》需要再版,需要繼續接受讀者的檢閱。所幸在初版合同期滿的兩年後,我遇到了獨具慧眼的新星出版社和一直關注拙著的高曉岩編輯,大家彼此信任,坦誠以待,於是有了這次出版修訂本《絕秦書》的機會。

這次修訂,除了小說內容有一些文字調整外,最大的變動在小說結局。修訂本的結尾是全新的,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命運發生重大變化,比如周立功,初版中他死了,現在的結局是,他活著,還去了台灣;土匪旱地龍在初版中死於保護粥棚,現在是死於解救明德堂……

其實,現在這個結局才是小說原本具有的。初版因為種種原因,對原來的結尾做了修改。修訂本等於恢復了小說的最初形態。當然,可能會有讀者喜歡初版的結尾。審美有偏好,這是合理的,所以我們也把初版的結尾附錄其後,滿足他們的要求。

總之,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個修訂版《絕秦書》,是最完滿,也是最權威的版本。新星出版社的出品向來以精良著稱,況且這次還有平裝、精裝插圖本套餐先後推出。修訂版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全面勝過舊版。順便申明一下:在初版合同期滿將近三年的現在,網上還在銷售的舊版《絕秦書》當為盜版圖書。

《絕秦書》出版七年來的獲獎成績單

《中國作家》雜誌2013年度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五名

第三屆《中國作家》雜誌劍門關文學獎大獎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

陝西省作協2014年度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海南省第一屆南海文藝獎文學類一等獎

第四屆柳青文學獎長篇小說獎

【初版後記】

寫這部小說可謂蓄謀已久了。

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我,是在飢餓的恐懼中長大的。小時候稍不留神撒漏了糧食,老人就會聲色俱厲地告誡我:擱在民國十八年,看不餓死你崽娃子!從那時候起我就記住了民國十八年。後來長大了,查了資料,得知那是陝西近代史上最慘烈的大旱災,當時陝西人口不到千萬,餓死三百多萬,逃亡三百多萬,人口折損過半,真正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這僅僅是陝西一地,其實那場災難席捲整個西北,死亡總人口超過千萬。這場大饑荒後來被歷史學家稱為二十世紀人類十大災難之一。

面對這場大災難,文學的記憶並不充分。就我的閱讀範圍而言,只看到了柳青和陳忠實在他們的《創業史》和《白鹿原》里提到過民國十八年年饉。因為服從於整體的藝術構思,這場災難僅作為故事的局部背景點到為止,並沒有充分地展示和描寫。我感到遺憾。米蘭·昆德拉說過,文學的職責在於抵制遺忘,這場災難剛剛過去不到百年,難道我們就遺忘了嗎?對於多災多難的我們而言,這種遺忘是不是過於輕鬆了?從那時候起,我就產生了一個念頭,在我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寫出一部關於這場災難的長篇小說。

2008年暑假,我們宗族要重修族譜,由我執筆。在閱覽族譜時我赫然發現,我們宗族的好多家庭在民國十八年絕戶了!災難如此近距離地逼迫我,讓我喘不過氣來。我心裡湧出一股急切的衝動:不能再猶豫了,必須立即把自己的構想變成現實。恰逢這一年中國作協在全國遴選重點扶持的創作項目,我毫不猶豫地申報了。2009年,這個長篇寫作計劃獲得批准。

由於長期關注這場災難,已經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相應的構思也一直在醞釀中,所以寫作過程比較順利,歷時三年,終於脫稿。

這部小說是寫災難的,當然要展現災難的慘烈。慘象不是為了嚇唬人,而是要警示我們去思索災難的根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被稱為窮人經濟學家的阿瑪蒂亞・森專門研究過饑荒,他認為,自然災害不一定導致大規模的饑饉,饑荒與其說是自然因素引發的,倒不如說是弊政催生的,它反映的是更為嚴重的社會政治經濟痼疾。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一個社會對公民權利的保障程度。在民主制度下,即使發生了自然災害,信息的透明、輿論的監督、選民的制約等壓力必然迫使政府立即投入救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的損失;在專制制度下,信息的封鎖讓外界難以了解災情,不受制約的政府和官員會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大發災難財,因而迅速把自然災害擴大為社會災難。民國十八年年饉形象地詮釋了阿瑪蒂亞・森的觀點,這場災難既是天災,更是人禍。而我們要思索的是,無論科學技術怎樣發達,眼下以至將來我們都無法完全避免天災,如何不讓自然災害衍變成社會災難,這是我們不息的奮鬥目標。

這部小說雖然寫災難,可又不僅僅止於災難。在篇幅的安排上,起碼有一半的文字沒有直接涉及旱災。可能會有人抱怨小說進入情境太慢,不過,我認為災難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它不是當下立即發生的;而且,按照阿瑪蒂亞・森的觀點,災難只是一種表征,在它背後潛藏著深刻的社會總體危機。因此我需要花更多的筆墨,以更寬闊的視野,去描繪、還原、打量那個特定的時代,思考近代鄉土中國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農村經濟的凋敝、社會組織的解體、士紳階層的退化、傳統價值觀的潰敗、暴力的循環……這一切從根基上啃齧著不斷遭遇革命卻轉身艱難的農耕社會,使它病痛纏身卻慣性依然,最終由於急病亂投醫和無藥可救耗盡了自己的生命,其千瘡百孔的龐大軀體只能在更大規模的暴力革命中轟然倒地。

我想說的很多,可到底說出來了多少,我沒有把握。畢竟,文學是形象的呈現,而不是理論的宣示,這部作品意旨的薄厚簡繁只能由讀者去判斷。

最後要感謝的是妻子陳海燕,她是這部小說的第一位讀者,也是最嚴厲的校對和最不講情面的批評家。沒有她承擔家務和督促寫作,我不會這麼順利地完成平生第一部長篇小說,而且是大部頭的長篇小說。

2012年初秋于海口

【各界評論精選】第三屆《中國作家》雜誌劍門關文學獎大獎授獎詞

《絕秦書》取材於發生在陝西關中民國年間那場曠日持久的大饑饉,架構雄渾壯闊,線索交錯輝映,情節縱橫跌宕,人物形象飽滿。作品立意高遠,作家以深邃的視野描摹、還原、打量那個特定的時代,用高超的藝術手段來探尋風雨飄搖的中國鄉村社會的深層病灶,并力圖給出一種療救的辦法乃至出第四屆柳青文學獎授獎詞

《絕秦書》以民國十八年陝西關中的大饑荒為背景,深刻再現了這場天災下社會失序、人性扭曲的嚴酷社會現實。小說以家族衝突作為主線,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形象。歷史場面波瀾壯闊,社會悲劇意蘊深厚。作品在展示饑荒所帶來的靈肉相殘的人性罪惡時,依然表達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在人遭遇絕境的險惡環境下,彰顯了人性的詩意光輝。文體上,作者既考慮了書面語言的流暢,同時兼顧了人物生存的方言環境,敘事恰當得體。

《絕秦書》寫得驚心動魄,是歷史痛感的噴涌,是人道精神的傳薪,很值得一讀。

——作家 韓少功

《絕秦書》是一部命運之書,是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深入描寫和反思。它的主題就是兩個字:命運。或者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文化寓言小說。而且由於作家思想的深刻,情感的浩茫,這種寓言不是外在於作家的,而是內化於文字之中。《絕秦書》的文字是浸血的,有著深刻的疼痛。

——甘肅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楊光祖

作品關於災荒的描寫令人動容,在歌舞昇平的世界裡讓我們記住那消逝在歷史縫隙之中的亡魂,拒絕遺忘,反思歷史,避免社會災難的重演。我是一口氣讀完了此書,感覺非常大氣,內涵厚重,讓人感動,是我讀過的描寫災荒的最為動容的作品。

——災難文學研究專家 張堂會

《絕秦書》雖不一定能夠與《鼠疫》相提並論,卻堪稱中國自然災害書寫當之無愧的扛鼎之作。

——教授 王學振

將民國十八年的大旱災置於關中農村社會歷史大變革的宏觀背景上來敘述,並從人性、社會、文化三個層面上同時抵達了敘事的深度和高度,而且從主體立場、敘事策略、藝術精神等方面,融匯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鄉村小說的三大主流傳統,成為繼《白鹿原》之後又一部全面描寫關中農村社會文化歷史變遷的雄奇史詩。

——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李震

這裡有他十年不懈對真實歷史材料的訪問、搜集、挖掘,有他接近六十年的人生閱歷,更有他在歷史災難面前真正的惶恐與震驚,因此整部小說寫得真實,寫盡了一個年代的苦難,也寫盡了一個社會的苦難,更寫出了人類生存境地的無以擺脫的苦難。

——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劉復生

《絕秦書》在許多地方補充和豐富了《白鹿原》的文學世界。《絕秦書》中的周克文這個地主、鄉賢形象更為生動真實。《白鹿原》在整體上更為全面,《絕秦書》在局部上更為生動,有韻味。

——評論家 楊柳岸

《絕秦書》這本大書第一次使「民國十八年年饉」赫然進入當代人眼裡,這無疑是一場遲來的祭奠。作者用細緻的筆墨再現了一百年前關中的歷史場景——在這些歷史場景中,我們的祖輩復活了。

——通俗歷史作家(《現代的歷程》) 杜君立

大年初一上午,我捧著《絕秦書》,在走廊上一邊曬太陽,一邊又重讀了一遍。這是我第三次閱讀此書。下午我就要將這本書贈出去了,不知道它會流落到誰的手中,讀到它的人又會否如我一般珍惜。讀的時候,我跟著民國十八年的歲月,從平朴的生活一直走到災荒,從人性的溫和轉變到複雜、疼痛。仿佛把我投放到了那個年代,親眼看見了一段歷史的滄桑。每每讀到緊要處,心情更是起伏難平,面龐滾燙,一絲絲的麻意像電流在身體里閃過。我甚至不忍將它贈出——如果不是希望更多的人讀到它的話。

——姚志勇

很出色的一本書。雖然中間有的地方單調和不合常理,但仍然很好看。周克文是一個很可愛的老頭子,老大是一個真正的爺們,老二真的太讓人失望了,剛開始還不錯,但是後來沒做過幾件人事,最後的赴死還是挺讓人感動的,老三是個老實的本分人。可憐的引娃,老二你就不能對引娃好點嗎?

——完美世界

這場慘絕人寰的大災難,留在歷史上的只有「民國十八年饑饉」短短七個字。村裡的老人曾對我講過這段歷史,「咱們這幾個村活下去的就十來個」;「草被吃光,樹皮被吃光,蟲子被吃光,已經沒有能吃的東西咧」;「陝西、甘肅……咱們大西北的後生都死光了啊」;「哪有什麼救援,全是來徵兵搶糧的畜生」;「慘啊,太慘了,西村活下來的人都去賣兒賣女咧」;……唉,老人們常常說著說著就潸然淚下,「道上全是屍體,有些大腿屁股上的肉都被剜掉吃了,關中絕戶了!老天爺不讓秦人活了啊!」……

——雪噤聲

對民國歷史只有幾個印象:孫中山、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等,另外一無所知。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和思考。

——頭_僧

語言生動,像滋啦啦正熗著油的辣子,又像剛揭開缸蓋的第一茬新醋,把人辣得酸得,卻是來勁兒。有了屬於自己的語言風格,作品就立住了。

——依娃

看了很多評論,奇怪很少有人提及《絕秦書》前半部分語言的溫情、幽默,這種幽默融入民俗風情,幾乎不是製造出來的,好像自然就在骨子裡嚯嚯流淌。這本書太有魅力了,當然也很挑戰人性認知的極限。我讀到花花這娃爬著找屎吃、活埋周有成、兔娃媽拋子填井、單眼殺父煮肉等情節時,四個字:不忍卒讀。每讀一句呼吸憋悶,推開書,到陽台上抽支煙,想大哭,想大叫……

——燕勝

《絕秦書》不是一本有主角的書,寫的卻全部都是主角,是好書,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好。我以為周立言被麻子打死的那一槍是假的,周立言會爬起來,折騰幾下,然而周立言沒活過來,是真死了。引娃的死也是來得如此突然,寥寥數語,人就死了……人死應該就是這樣的,突然,純粹,死了就是死了。生命就是那麼脆弱,生活裡面沒有主角不死定律。《絕秦書》寫的就是血淋淋的生活。

——了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q4YcG4BMH2_cNUgwG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