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穫一種命運。良好的習慣能讓人受益終身,教育孩子,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習慣培養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做什麼,孩子會跟著學什麼。生活中,父母的這6個壞習慣一定要改,否則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1、當著孩子面爭吵
夫妻吵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也要分場合。
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詆毀對方,或冷戰,不理不睬。不僅會傷害夫妻之間的感情,更不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
家庭是孩子避風的港灣,父母是孩子堅實的依靠,常常爭吵的家庭,讓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溫暖溫馨,體會不到父母的相親相愛,他會變得沒有安全感,敏感,甚至會在往後的為人處世中學著父母的方式用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恩愛教育,切忌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2、不遵守諾言
「等你下次考進班級前十名,爸媽帶你去遊樂園。」
「你先在家照顧好弟弟,爸媽回來給你買玩具。」
孩子的期末考試成績果然進了前十名,當他想去遊樂園時,爸媽說,現在工作忙得很,哪有時間去遊樂園,你好好學習。
爸媽出去回來了,孩子也把弟弟照顧的很乖,當他問自己的玩具呢?爸媽說一忙給忘了,你都這麼大了還要什麼玩具。
上面兩個孩子失望地低下了頭,他們因為相信爸媽,才努力用心做好,但是爸媽沒有遵守諾言。
父母常教導孩子要誠信,遵守諾言,殊不知很多時候他們才是失信者。
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輕易答應孩子,可以先採取精神獎勵,一旦答應了,就盡力辦到吧,畢竟孩子的一開始對父母的信任都是100%的。
3、包辦一切家務
「你作業那麼多,收拾屋子洗衣服這些活兒我來做。」
「你笨手笨腳的,幫不了我什麼忙,家務我來做吧!」
很多父母要麼心疼孩子學業忙捨不得他們做家務,要麼嫌棄孩子手腳笨不讓做家務。
但做家務恰恰最能培養一個孩子的責任感及生活自理能力,參與家務能讓孩子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實現自己的價值。能讓孩子樹立主人翁的意識,培養自己的責任意識。
一個家是由好幾個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義務為家庭做點小事。哪怕是收拾碗筷,洗碗澆花的小事,對孩子也是一種鍛鍊。
4、在孩子面前借酒澆愁
生活中難免有失意的時候,在孩子面前正確的發泄方式能起到正面的示範作用,反之會給孩子起錯誤的示範作用。
有些父母工作失意,生活不順時,會借酒消愁,在外面喝個爛醉,回到家又吐又胡言亂語,甚至借著酒勁和伴侶爭吵一番,更有甚者發酒瘋對伴侶大打出手,這種場面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害怕又無助。
成年人的生活有諸多不易,但也應該尋找積極的解壓方式,既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又能做到以身作則。
5、「幫助」孩子逃避責任
「他還是個孩子啊」,這句話成了很多父母溺愛孩子逃避責任的說辭。
此前有一則新聞「31歲男子使用假駕照被交警處罰,父母情緒激動:他還是個孩子啊」!
在父母眼裡,不管孩子多大,他都是個孩子,不管他犯了多大的錯,都應該被原諒。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深入骨髓,卻不曾想,社會不會一直把他當孩子。父母包庇錯誤,其實是在害了孩子。
正確教育孩子,不縱容孩子的壞,不包庇孩子的惡。孩子做錯事,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站出來,承擔責任解決問題。
6、經常抱怨生活
很多夫妻都會有這樣的抱怨:
「你瞧你爸爸那個樣子,天天不著家,我辛辛苦苦拉扯你們,你們還不好好努力,我真是苦命啊」!
「你媽媽那個臭脾氣誰受得了,就知道天天說你奶奶和我的不是」。
看似一些口頭的碎碎念,卻能改變孩子的爸爸媽媽的看法。夫妻之間的抱怨,難免會讓孩子對某一方的認知有偏差,最終影響親子關係。
經常抱怨還會把負能量傳給孩子,讓孩子的內心少一份陽光,多了些消極。
蒙台梭利說: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只有原件好,複印件才不會差。只有父母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好習慣決定好成績,好習慣決定好人生。
孩子的習慣培養離不開家庭的薰陶與父母的教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會成什麼樣。
-end-
來源:育才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