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集體戶口被逼遷出如何處理?你必須得知道

2019-08-03     深圳入戶指導師

很多人肯定已經聽說了深圳集體戶現在只能存放兩年的說話了吧,兩年後就得遷出,可是深圳的房價一般人真是負擔不起,這不是難為大家嗎?說的「來了就是深圳人」最後還出這樣的政策,這就讓很多人憤憤不平了,別擔心啦,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遷出後該如何處理!

每年畢業季,戶口遷移高峰期,總是能被問到各種問題。

16年,質疑得最多的,就是傳說中的深圳市人才補貼,是否真能拿本科15000/碩士25000/博士30000;

17年,集中在探討,如何能最省心省事地拿到這筆白花花的銀子;

18年,開始研究起區級追加補貼,單一的市級補貼已經不能滿足大夥的胃口……

如今19年,畢業生們問起拿補貼的細節,市區兩級補貼仿佛是理所應得的,一談到落戶人才市場,八成以上的都疑惑或者驚慌——「聽說深圳人才市場集體戶只有兩年有效期?」

是的,你好像也聽到過這個消息。

是最新最強的樓市政策?只給兩年期限,不買房就要收拾走人?!

你的疑惑,很多人都有。

但這事在我們人才引進這行內,也就引起了短暫的懵逼,之後就沒有激起半片漣漪。

為什麼?不是只有兩年有效期嗎?兩年後到期就要遷離深圳嗎?

這麼多人只能落集體戶,但現在僅限掛兩年,搞戶口協辦的不是統統都要黃掉?

當然是,以上全錯。而正確的答案,就寫在紙上。

只是當事人壓根兒沒看懂!甚至連白紙黑字看文件的你,也沒有認真看清看懂。

事情是這樣子的。2019年1月1日開始,辦理深戶的當事人在深圳辦理最後落戶這一步驟時,凡是落到人才中心的集體戶的,都需要簽署一份告知書,告知書的正文如下圖所示。請各位花三分鐘認真閱讀:

顯然,告知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邊一大部分是公安局的通知,下邊一小句是辦事人的承諾。其中,公安局的通知可歸納為兩段。

第一段是法規對「什麼是人才集體戶」和「哪類人群可以遷移到人才集體戶」這兩個問題的定義。第二段是講深圳為了遵守這個法規,新規定了深圳人才集體戶的有效期為兩年,而且如果滿足遷出條件後不遷出會有相應的限制。

告知書的個人承諾部分,更加簡短清晰,辦事人應該承諾滿足條件後主動辦理遷出手續。

看到這,你心裡可能已經明白九成。

真相都寫在了紙上,但這回,我們要來次深度剖析。

為什麼2019年開始要有這則告知書?

白紙黑字的契約,是為了讓你無法抵賴你知曉實情,但要防止你不兌現承諾,還需要強制措施。深圳公安的做法是在戶口卡上打上兩年有效期。此舉可謂簡單且高效。

這裡需要給大家科普對比下,19年及19年前的戶口本個人頁。可以發現,唯一的區別,就是在戶口頁的正下方印上了有效期。這是個相當有效的辦法。

假設,你在2019年1月5日成功落戶深圳,2021年的1月5日,你在深圳買了一套商品房。如果戶口卡沒有有效期,成功購房後,若戶口不遷到房產上,也可繼續使用集體戶口辦理所有的業務,但如果打上了兩年有效期,2021年1月6日你的原戶籍卡失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快辦理市內遷移,在房產上立戶。

眼尖的你會發現,告知書上並沒有說,如果不符合遷出條件戶口該怎麼辦。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能判斷,第一種可能,也是最大的可能,就是直接戶口卡到期後重新打一張,即續簽。第二種可能,到期後把戶口轉到派出所直接代管,此舉可能性小。第三種,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就是讓你把戶口遷出深圳。深圳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所花的人力物力,都在告訴你,「來了就是深圳人」。

為什麼符合條件的人需要主動將戶口遷走?

探究至此,更深一層的問題就是,為何落戶人才集體戶的夥伴,滿足條件的人需要將戶口遷走?戶口放在人才集體戶,不也一樣在深圳嗎?

關於這個問題,按照我粗淺的理解,大概分三個層面:

其一,公司和家庭因為規模一般比較小,作為人口的管理單元會更加直接高效。

其二,人才集體戶的人群,相對而言有更大的流動性,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戶籍無法準確而有時效地反映出個人狀況。

其三,人才集體戶一般戶內人數為幾萬到幾十萬之間,人才集體戶本身也是歸特定的派出所管轄,太多集中的管理壓力,而派出所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必須不斷消化人才集體戶的存量,才能接受新的增量。

面對這個告知書,我們該怎麼做?

當然是安安心心地簽上字,好好體諒深圳對你的期許和祝福。

畢竟此刻的你選擇落戶人才中心,要麼是不想麻煩親友,要麼是不想麻煩公司,而當你能選擇主動遷出地那一天,肯定是你真正在深圳置業安家的時刻。

好好努力吧,不只為暴富,更為早日能滿足條件,從人才集體戶遷出~


重要通知:

免費入深戶活動猛烈來襲!

本次活動申報僅限10人!名額搶完即止!

關注並私信發送「深戶」即可報名!

注意啦,不是在本貼回復,是用私信!私信!私信!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QC2V2wBUcHTFCnfZhP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