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江山,柴村古村。
位於江山市南部,距江山市區40公里。村落古樸幽美,人文底蘊深厚,至今仍然保留著20多座以徽派建築為主的傳統建築。
柴村的歷史源遠流長,村內一棵300多年樹齡的古樟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向來到這兒的人們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據了解,柴村起源於唐代末年,當時因為一個官員到福建剿匪未果,在返途中看到仙霞嶺下的柴村村風景獨好,放棄了回去復命,就此安家落戶,這一碗煙火延續至今,現在該村住戶1000多戶。
柴村古建築眾多,目前保存較好的有25幢,多為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建築。從風格上看,以青磚黛瓦的徽派建築風格為主,但各有不同。村內有八角井、柴宗浩舊宅、柴村大廳、峿峰塔等古蹟幾十處。其中被省政府列為鄉村建築保護的有4處。為第四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的柴宗浩住宅為徽派建築風格,建於1900年左右,當年柴氏耗費大批良木,請了很多能工巧匠打造了雕梁畫柱,用時十年才建好。
這所住宅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四面高牆,形成內向合院。陰雨天氣,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民間又叫它"雨傘屋",原因就在於它那像極了雨傘的內部構造:屋頂正中有一根兩米左右的粗木柱子作為支撐,四面則是在多根橛木、椽木的相互連接作用下如傘面般鋪開,雨水可順著頂部的瓦片向四周流出。
在距離雨傘屋不遠的柴村118號房屋,建造設計也具有獨出心裁。10多米高的台階都是用鵝卵石漿徹而成,石頭上布滿青苔,平整而又光滑。房屋門前採用二道石勘徹起,間隔內可以種植蔬菜等作物。石階下面有道門,門旁還有間房間,可用來休息,或給看護人居住。
柴村的八角井更是歷經滄桑。老人們介紹說,當時挖井時,兄弟三個,挖的挖、搬的搬,硬是從一塊茅草田挖出一口常年不斷有泉水的水井,後來慢慢得到修築和加固,成為歷代柴村人的飲用水源。在水井護欄石板上,經過不知幾代人飲用,已經被磨損十分光滑和明亮。
如今古村落中的卵石小巷,人家煙火,吸引許多遊客前來踏尋歷史蛩音。而當地人們依然守著這些老宅,在靜謐的歲月中品味著那份恬淡和閒適。
古村記整理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