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之一
[原創首發] 51封學兵來信
——謹以此書獻給20世紀70年代初參加襄渝鐵路「三線工程」的建設者和先烈們
文/易山
卷首語
我獨自徘徊在雀山火車站對面的半山腰的「雀山烈士陵園」里。深秋的寒風凜冽地刮著,山野里枯黃的草木在顫抖。我屏息凝神,步伐輕緩。我生怕弄出哪怕一丁點的響動而驚醒常年安歇在陝南秦嶺和巴山的這片山窪里的、曾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為建設「三線工程」修築襄渝鐵路獻身的少年學兵戰士,還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戰士,以及地方民兵戰士。青山有幸埋忠骨。安息,安息吧!親愛的戰士喲!
引子
01
從一九七年八月到一九七三年七月,為了建設「三線工程」——即修築東起湖北襄陽(襄樊),西經陝南秦嶺和巴山,南達重慶的襄渝鐵路,贏得跟「帝、修、反」鬥爭的勝利,全力以赴確保這條具有戰略意義的交通大動脈如期完工。當時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在勞動力十分吃緊的情況下,迫於工期和進度的壓力,向中央請示獲得某首長同意後,便主要在關中地區從69、70屆初中和高中還未畢業或已畢業的中學生中徵召了約2萬5千8百多個學生,按照鐵道兵建制組建了「三線學兵連」。 學兵,即「學生民兵」。據史料記載,陝西省統共編了141個學兵連奔赴陝南參加襄渝鐵路建設。這是繼之前66、67、68三屆中學畢業生(俗稱「老三屆」)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 「上山下鄉」運動的拓展和延續。學兵戰士們離開學校走出家門,開始了他們涉世之初的艱辛歷程,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陝南漢江畔的秦、巴山嶺中和秦、巴山嶺中的漢江畔……
02
我認識高征途是在幾年前的開春時節,慈眉善目、一臉和氣的他當時跟一群年齡已近六十的學兵戰友一起來雀山祭掃烈士陵園。那天早晨,他們下了在車站唯一停靠的慢車,他向我打聽去車站對面半山腰的路怎麼走,我就指給了他。他們要去的「雀山烈士陵園」,在我待在雀山火車站上班的十多年裡,我沒有少去瞻仰過。慢車開出車站,我抽空站在站台上目送他們越過車站東西走向的四條鐵軌往北,打著一面印有「襄渝學兵連」字樣的紅旗踩著荒草覆蓋的羊腸小道朝山上爬去。
「雀山烈士陵園」就在車站對面的半山腰,站在站台上仰望東南方,即使再陰暗的天氣,也都可以清晰地望見矗立著的高達十多米的錐形白色紀念碑。那裡是一片地勢較為平坦的山窪,當中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三十多座墳冢。墳冢里長眠著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三年的三年中為修築襄渝鐵路陝南雀山段而犧牲的部分的鐵道兵和民兵,還有學兵。
那天,憑弔過戰友,他們三三兩兩在車站附近遊玩,觸景生情,追憶著過往的經歷,感慨著雀山的變化今非昔比。返程慢車到站之前,老學兵們都齊聚站台,紛紛在站名牌下拍照留念。有了早晨的一面之交,高征途再次在站台上看見我主動跟我打招呼。一次生二次熟。更何況我打小就聽年輕時當過鐵道兵,參加過襄渝鐵路建設的父親給我講過當年學兵修鐵路的事跡,那一刻產生於內心深處多年的對於學兵的好感促使我油然而生出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我也就熱情地迎合著高老跟他寒暄起來,話題自然扯到了學兵,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打那,我跟高老成了「忘年交」。
高老跟我說過他是關中寶雞人,家就住在寶雞市。我倆相識在雀山火車站,冥冥之中似乎是上天的故意安排,秦嶺再大,也阻隔不了我倆的交往。雖然以後未曾再見面,但是幾年來他和我之間或用電話或用信件一直都在不間斷地聯繫。當初,在雀山火車站他臨上車返程之際我贈給他了一本我創作的並於二一一年四月出版的小說《家園何處》,他在返程的火車上把小說先粗略看過一遍之後,回想臨別前我跟他聊過我有寫一部關於學兵長篇小說的意圖卻苦於素材欠缺的話,他為此回到關中,把我介紹給了他的許多學兵老戰友。他的心意我明白,一來表達對我寫作學兵小說的支持,二來也希望鼓動戰友們給我更多地提供小說素材,從而促使我能圓滿地寫成寫好這部小說。
從我送高老上火車離開雀山火車站回到寶雞算起,截止我開始下筆創作小說的幾年裡我收到的關中各地學兵的來信看,他的功夫沒有白費。他和他的戰友們——一九七年八月陸續從關中各個城鎮開赴陝南至一九七三年七月襄渝鐵路陝南段完工活著返回關中的學兵,寄給我的信件之多,簡直要用籮筐裝了。由此不難看出,曾經為修築襄渝鐵路奔赴陝南苦戰在秦、巴大山中長達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少年學兵,他們對我寫作這部旨在反映他(她)們那段學兵歷史曾鮮活地存在過的小說的期望之高。
03
易山,是我新近給自己重取的筆名,取自我的名字中的「易」和「峰」的偏旁。
記得,我在雀山火車站相識高征途高老,跟他聊過「易山」這個筆名,當時怎麼聊的印象已經模糊了——好像是順口提到過,但是高老卻記在了心上。高老既然看過我的《家園何處》,從書的扉頁作者簡介中他肯定也知曉了我的原姓原名,但是在給我寫的信中,他卻刻意稱呼我「易山」,這讓我倍感親切,看來他很在意我跟他說的話。要不是他在信中以「易山」相稱,我還差點就忘了我就是易山,易山就是我。
不但如此,而且經高老的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從後來他的不少學兵戰友寫給我的信中對我的稱謂來看,他在向他的戰友們介紹宣傳我嗜文的同時,還順帶把「易山」這個我想啟用但時至今日還不曾公開的筆名也傳了出去。
責編:李郎傑《白浪情》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