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祝賀!」這幾天,在巴渝文化、人民視野、思想聚焦、白浪情幾大微信群中,一位群友的時評《當疫消停後,我們怎樣享受生活?》,從這幾個群發出後,被新華網客戶端轉載,立即一飛沖「天」,向中外傳播,僅十多天即衝上105萬天量,引起眾網友、群友一片點贊喝采。
這位作者叫丁華干,今年67歲,曾任重慶日報原首席評論員,也是重慶市文史研究會會員。丁華干同志長期從事黨報理論評論工作,撰寫過上千篇社論、評論和言論,獲過「重慶市十佳讀書人」稱號。自2013年退休後,他更是老當益壯,一發不可收,除擔任重慶市孔子儒學研究會副會長以外,還策劃、組織、參與了不少公益性文化活動。
今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後,他非常關注疫情進展,更被白衣天使們逆行「戰疫」的精神所感動,先後撰寫了幾篇詩文發表在「培育中國特色小鎮」網站以及「重慶首評」、「巴渝文化」等自媒體上。
2月中旬,他注意到疫情必將減弱,便在思考:這次大疫以後,人們肯定會非常高興,新一輪報復性消費肯定會到來,那麼首先是吃火鍋,然後是復工復產,然後是聚會,再然後是旅遊,再然後是……,他按照這個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同時,他意識到,戰疫只是階段性成果,「新冠」也並非絕跡,可能還會「反彈」,還可能由外部「輸入」,國外疫情還將處於「上升期」,咱們千萬不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他在文章中提出:疫情平息後,我們躲過了這一「劫」,重新享受生活的賜予時,千萬不要忘了「銘記」:
我們銘記中國的力量!
正是黨中央,在突發的大災大難降臨時,以精準的判斷、科學的決策、果敢的魄力,作出了重大、全面、及時的部署,先後派出數萬白衣天使「逆行」馳援湖北,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並作出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城」決定,最大限度控制疫情不外泄; 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中國人僅用十天就建成投用;全國一盤棋、統一部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集中力量辦大事,各種醫療用品、救災物資、生活必須品源源不斷送達疫區、分發到戶;交通大動脈暢通無阻,鐵路、航空、公交堅持運行,社會基層治理有條不紊,扶貧攻堅繼續發力…… 中國顯示了快捷的統籌指揮、巨大的體制優勢、巨大的調配能力、強大的應變能力……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中國的「抗疫」,也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中國的發展!這是世界上一切公正的人們,包括西方世界,都一致得出的結論。
我們銘記最美「逆行者」!
正是那些義無返顧「逆行」赴危的白衣天使、解放軍、人民警察、環衛工人、快遞哥、物業人員、社區工作者們,舍「小家」顧「大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與「新冠」零距離接觸、直接過招,用生命拚死一搏、搶救病人;最早「吹哨」的李文亮們,秉持了醫生最誠實的品性,告訴世人真相,引起中央重視……他們成為我們心中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他們的音容永遠鐫刻在14億人民的心靈上,樹立起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砥礪前行的時代豐碑。
他說,目前,全國疫情大勢呈現平緩,一些地區連續多日實現新增病例為零,但疫情並未全面解除,個別地區疫情呈現不穩定性;同時,伊朗、日本、韓國、義大利、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疫情正處於「上升期」,還要警惕疫情「回流」我國。
他提醒說:朋友,別急著狂歡,悠著點!
也就是說,慶祝勝利的「狂歡」還是要有節制,大吃大喝的作派還是要變得理性,文明的生活習慣還是要養成,復工復產的節奏還是要分類推進、循序漸進……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總結經驗、找到教訓,樹立與各種病毒、瘟疫長期作戰的準備。
一位曾擔任特大型鋼鐵企業黨委宣傳部長、也與作者同一群的劉光陽,對此文特別欣賞,即向國家通訊社新華網進行了推薦,引起了「白浪情」欄目總編輯嚴京平同志的重視,便於3月16日中午把此稿推上了新華網客戶端。總編輯嚴京平同志,親自操刀,不僅將此文推上新華網客戶端,還在她所有的朋友圈轉發,並加上短評。
僅3個小時,此稿便引來40萬人閱讀。此後,每天點擊率以平均近萬人的速度遞增。
作者知悉後,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群中進行了轉載。
推薦人劉光陽同志動情地說,「這樣的好文章,不推不轉,太可惜了!」他更是不遺餘力地在「白浪情」、「金瀑」、「巴渝文化群」、「巴哥渝妹」、「重特記憶」等十餘個微信群和朋友圈中進行推介、轉發和點贊,並鼓動更多的群友轉發、推送。
劉光陽同志還說,「當下,圍繞抗疫鬥爭,中美之間也在打一場輿論阻擊戰,我們要像當年在戰場上一樣,吹響進軍號,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衝鋒陷陣、剌刀見紅,捍衛祖國的尊嚴,維護世界秩序,爭取「戰疫」和「戰輿」都贏得勝利!」
於是,許多認識的、不認識的人們都成了「推手」,為這篇文章傳承、傳播、加油、助威,其閱讀量每天都在上漲、上漲……
眾人拾柴火焰高。
3月31日早,劉光陽同志發現這篇文章瀏覽量突破百萬人大關。他第一個在「白浪群」里發布了這一消息。眾群友紛紛奔走相告,慶賀這篇文章沖百萬人成功。群主李衛華、總編輯嚴京平和編輯部的同仁,以及一些從未謀面的群友,都一齊向作者致賀。
家居上海的原鐵道兵一師特務連女兵田志蘭,立即把《白浪情》頒發給作者的榮譽證書製作到美篇中去了;被譽為「軍中百靈」的原軍旅歌手、重慶妹子王金玉(網名),應邀加入了作者的」思想聚焦群",為群友們引吭高歌一曲戰友們創作的《白浪河》,抒發了激情燃燒年代的回憶和青春情懷。
在眾多的點評中,中國特色小鎮西南執委會主任唐麗的概括更具代表性,她說:反覆學了丁老師這篇文章,深受教育和啟示。我覺得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是政治站位高,從此次「抗疫」鬥爭全過程,看到了中國制度、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的無與倫比;二是向「逆行」勇士致敬致謝,充滿了感恩情懷;三是提醒我們不要高枕無憂,要保持警惕、防範回潮;四是文采菲然、情理交融。總之,在此關鍵時刻,此文起到了統一思想、銘記感恩、提醒防範的正確輿論導向作用!
一位叫「茜茗」的群友說:此文成功衝量100萬,我為作者點贊!拜讀此文,感觸頗深,為筆者濃濃愛國情而感動!特別是筆者提出的「兩個銘記"、長期作戰、有序復工復產、享受生活悠著點等觀點,無不體現出筆者長期工作實踐和經驗積累催生的深度思考。從文章發出到現在也有一段時日了,從當前國家和重慶的抗疫和復工復產情況看,此文都作出了提前預判,體現了筆者成熟的政治素養、深厚的文字功底、良好的大勢判斷能力,在當前的確是一篇不可多得、不得不讀的好文章!
作者本人這樣說:我雖然是一個老媒體人了,退休後仍筆耕不輟,但寫的網文平時也不過幾千人瀏覽,就有一些成就感了。達到百萬網友的瀏覽量,的確過去想也不敢想。我想原因主要在於:一是稿件上了國家級信息高端發布平台新華網客戶端,平台本身的權威性和傳播力至關重要;二是有一批薦稿、推稿、評稿的「伯樂」團隊或曰「推手」,在全力助推。以「白浪情」為例,這是由一批原鐵道兵部隊退役的宣傳文化骨幹為主的老同志組成,擁有新華網客戶端、人民日報•人民號等強大媒體資源,辟有專門發稿通道。他們成立了編輯部,設有總編輯、副總編輯、責任編輯,既有明確分工,又有統籌協調,雖然工作量很大,但大家十分敬業、樂於奉獻。目前,「白浪情」入駐新華網客戶端僅4個多月,就已推送發表了上千篇作品,其內容包括:散文、回憶錄、報告文學、詩詞、書畫、攝影、音樂、視頻等。其中,160篇突破百萬人瀏覽量大關,還有8篇作品躍上200萬人瀏覽量高台。
作者: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館綜合研究院
責編:嚴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