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圈,正在影響你的人生走向

2019-10-30   小影有故事

人類是群居生物,所以,很多人把「多個朋友多條路」當作人生格言,似乎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互相影響著彼此的選擇,眼光,甚至人生走向。

剛剛重刷了一遍《嚮往的生活》,隔著螢幕對黃磊的廚藝吞口水外,還深深佩服他的交際圈,似乎每一個來的人,都能和他有一些交情,從16歲的童星張子楓到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呂思清。個個都和黃磊有著深厚的交情,不禁感嘆,就算自己不怎麼優秀,在如此一個龐大的朋友圈的影響下,黃磊也不用愁工作和生活。

事實上,你選擇的社交圈選擇你,一定是因為你和他們有共同話題,黃磊是中戲的老師,很多當代的演員都是他的學生,而他本人更是早期不可多得的歌手,演員,導演多重身份的偶像,即使中年發福,你也能從他身上感受到魅力。

可我們很多人的社交圈,是低質量且沒有意義的。

我大學時,有一個室友和我們所有人都不「合群」,從來不參與我們討論明星八卦,每天早出晚歸,我們都覺得她太內向了,再加上她成績很好,有室友甚至覺得她是一個「書呆子」。

她也不是很在意我們的看法,依然早出晚歸的去圖書館學習,上課的時候,總是和班級的前幾名坐在第一排。

雖然我們平時都會吐槽這個人太冷漠了,可是每到考試前,她的筆記就像考前密押一樣,在她的幫忙下,我們這群人輕輕鬆鬆倒也就順利畢業,沒有補考,沒有重修。

我們一直認為這個女孩子是不愛說話的,直到畢業前,實習生中需要選出一個優秀畢業生,要有一段實習心得的演講,以及實習經歷的講述。

這位不合群的室友站在台上拿出那些我們可望不可及的從專四,到專八,到雅思高分的成績單,並且說出那句:「即使,我有了這些證書,這些技能,我去實習真正接觸到的學生還是讓我覺得自己學得遠遠不夠。」

她有理有據的講述起她實習的經歷,講述起初中學生目前教學方式的優點以及需要改善的方面,條條是道的樣子,我甚至覺得她在發光,我們大多數人的實習都是為了交差。

畢業前幾個月,大家都在忙著找工作,焦頭爛額,她就早早的搬出去,據說是到了一個國際外語學校當實習老師,實習期完了之後,直接轉正,而推薦她去的是她曾參加的英語演講的社團的學姐。

原來,她不是沒有社交圈,只是她的社交圈裡面沒有我們。

那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落後她一大截了,於是我在迷茫的時候,選擇換專業培訓IT技能找工作,平時非常支持我的室友,此刻卻成了我猶豫的最大理由,她們都說:「你現在培訓幾個月怎麼可能找得到工作,你大學那麼多年都不好找工作。」

我心裡的恐慌感和對畢業壓力的焦慮感更加強烈了。

後來一個軟體專業的學長告訴我,他們專業一共就60人,現在只有20人在做相關的工作,但是這20人都曾面臨過我現在的情況,就是想過放棄,但都堅持下來了,只要你確定了,就去做,就算不成功,也沒有遺憾,你的朋友們甚至都沒有了解過這個專業就給你建議,你認為靠譜嗎?

在他的鼓勵下,我還是選擇了培訓IT。

成了一個跨專業的程式設計師,即使學習的過程也很艱難。

可這一段經歷卻讓我的社交圈一下子就徹底的變了方向。

我身邊不再有那種抱怨工資低的人,大多數都更看重公司的企業文化,也更看重發展的前景,因為他們普遍工資都不低。

我身邊也不再見到你看書就嘲諷你假正經的人,大多數的人都會提醒你,多看書,多學,這個行業發展得太快,大家都有一種共享精神把自己知道的都毫無保留的教給你。

我的同事們常常買一套學習的書,幾百上千的就花錢也不心疼。

我的大學室友們,「在群里在討論自己所在的學校,每個月居然要200塊去扶貧,飯都沒得吃了,我還要扶貧別人」,我打趣道:「你是人民教師,要為人民服務嘛。」

她說:「我覺得我不是在服務,是在被壓榨。」

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我如果在那個場景下,我也覺得自己是在被壓榨吧。

後來我們就聯繫的越來越少了。

我失去這個曾朝夕相處的社交圈了。

當你想要一個更好的社交圈的時候,你首先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你的能力是你社交的唯一理由。

不做組局喝酒的人,不一定沒有朋友。

天天組局喝酒的人,一定沒有真正的朋友。

真正把你當朋友的人,不會勸你喝到吐,也不會用一紙合同逼著你喝酒喝到胃出血。

而你要做的,就是默默的努力,離開這個圈子。

等你的能力成了你社交的唯一原因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社交圈,不需要喝酒,也能讓你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