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煙台毓璜頂醫院馬黎明:刀尖兒之上走春秋

2020-05-07     齊魯壹點

5月7日,記者從煙台毓璜頂醫院獲悉,心臟外科醫生的日常,如同刀尖在心臟上起舞,風險與挑戰並存,責任與壓力共勉。煙台毓璜頂醫院心外科專家馬黎明,三十年心外科生涯,主刀手術5000餘例,每每手術刀下與死神搏鬥,令業界信服,患者尊崇。

作為一名心外科醫生,卻也恰如他的名字一樣,給心臟病患者帶來了「心」的「黎明」與未來。

治療複雜瓣膜病走在國內前列

初見毓璜頂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馬黎明,他的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親切和溫暖。從事心臟外科專業30年,他成功獨立完成心臟外科手術5000餘例,其中冠脈搭橋手術2500餘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1000餘例,心臟瓣膜手術1500餘例,大血管手術300餘例……

在心外科的近三十個春秋,馬黎明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創新了許多手術方式,豐富的手術經驗和超高手術成功率,使記者深深感受到他一路走來鏗鏘有力的步伐。

2017年年初,72歲的蓬萊老人因無法忍受劇烈的心絞痛被送往醫院。經會診檢查確診為主動瓣重度狹窄、冠心病三支病變、頸動脈狹窄,類似複雜的重症瓣膜病。患者遭受著反覆心絞痛的折磨,手術,固然是最好、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可是,同樣的,老人年事已高,手術中存在巨大的風險,很容易猝死,騎虎難下。

時間不等人,馬黎明還是決定為老人實施手術。術中,心臟搭了三根橋,主動瓣替換+頸內動脈內膜剝脫,一台手術相當於同期三個大手術,一氣呵成,歷經四個多小時,術後排除了心衰、腦梗等併發症。第二天,老人便恢復了意識。該手術也從此成為心外科同行譽為一台「經典手術」。

千針「補心」與死神較量

外科手術中,幾乎每場手術都是在與死神較量,馬黎明就是用手術刀,將患者一點點從死神的手中搶奪過來。

在心臟外科疾病中,最為兇險的莫過於急性主動脈夾層。主動脈內膜被撕裂,血液經破口進入到血管壁的中層,形成一個夾層,這時,血管壁只剩下一層薄薄的外膜,在主動脈血流的高壓衝擊下,一旦破裂就會像決堤的洪水一樣,患者死亡,往往只在瞬間。

2017年12月的一個晚上,一名62歲的老年患者因胸部突然劇烈疼痛送進了醫院。正在值班的馬黎明見狀不由得心中猛地一沉:很像急性主動脈夾層,緊接著的增強CT結果證實了他的判斷,從心臟到左腿根部的血管都已受損,隨時可能破裂。

生死時速,爭分奪秒,深夜時分,別人酣睡之時,醫院裡卻在上演一場生命接力賽。

老人被推進了手術室,「先開胸心包切開,吸出大量血性積痰,解除心包填塞。隨後游離大血管各分支,建立體外循環。再對主動脈近端進行處理,降溫至心跳停後在主動脈弓進行替換和冠脈移植,然後進行復甦及脫離體外循環,完成血管吻合,最後進行止血和關胸。」馬黎明說,手術從晚上10點一直持續到第二天的上午9點,共進行了11個小時,僅止血就用了4個小時。手術中,每一處都要內外縫合上百針,有七八處縫合上千針。萬一其中有一針出現漏血,患者就要面臨死亡威脅。

千針「補心」,與死神較量,馬黎明用高超的醫術,讓這位幸運的老年患者枯木逢春。而當他從手術台上下來時,已然累癱。

妙手治療一歲先心病患兒

「一名嗷嗷待哺的嬰兒身患先天性心臟病,治還是不治?」當馬黎明將這個問題拋給記者時,他緊接著就給出了鏗鏘有力的答案:治,一定要治,孩子太小,病情太重,等不了太長時間。

1歲男孩冬冬被查出患紫紺型先心病,就是俗稱的「紫孩子」,嘴唇發紫,指尖粗壯。這屬於先心病中的疑難雜症,心臟同時有室間隔缺損、右室流出道狹窄、主動脈騎跨、右室肥厚四個問題,已經出現了心衰的症狀。孩子的父母輾轉省內各大醫院,均不得醫治。

「僅有幾斤重的孩子心臟如雞蛋般大小,血管格外纖細,手術只能在放大鏡下施行。」馬黎明說,由於嬰幼兒心血管發育不健全,耐受力弱,手術難度極大,手術中的每個細節必須精準細緻。但是當看著孩子父母那雙期盼的眼神時,讓人心痛,真的無法拒絕。

夜深人靜時,幾番斟酌與思考,馬黎明幾次將設計好的手術方案一一否定,再重新開始。最終,馬黎明帶領團隊成功為這名患兒做了法四矯治手術+肺動脈瓣成形術,手術歷時3個多小時,術後三天患兒恢復正常。

馬主任介紹,一台心臟手術至少3-4小時,團隊合作十分重要,麻醉團隊、體外循環團隊、獨立的術後監護團隊缺一不可。而當一家醫院能做嬰幼兒複雜先心病手術,足以說明該院的心外團隊技術已經達到省內先進、甚至是國家領先水平。

「大心臟」里裝著的都是患者

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一歲多的嬰孩,馬黎明是一位在「開心」的科室里,將病人裝入心中的心外科醫生。時間長了,他自己的心仿佛也被「撐」大了。每每從一台驚心動魄的手術上下來時,他笑言,「外科醫生們必須練就一顆『大心臟』,膽大心細,才能擔起如此重任。」

以急性主動脈夾層手術為例,發病兇險,堪稱為心血管外科醫生的終極挑戰之一。為了使手術的成功率更高,創傷更小,馬黎明帶領他的團隊努力學習國際上最先進的做法,保證團隊的手術成功率在95%以上。

每台手術中,往往身邊的助手輪換了兩三次,而馬黎明則一直站在手術台上,從深夜到黎明,緊要關頭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一位58歲的男性患者腿腫到無法下床,即便是反覆住院也十分痛苦。來到毓璜頂醫院,經馬黎明會診,確診為縮窄性心包炎。心包本是包裹在心臟外的一層薄膜,保護心臟,心包發炎後裹住心臟,束縛心臟跳動。正常心包只有2mm厚,而這名心包炎患者心包能達到2厘米以上。馬黎明決定儘快為他手術,但是由於長期臥床,患者體質衰弱,剛打上麻醉,就出現了血壓迅速下降的嚴重情況,「開心」沒有回頭路,馬黎明和他的團隊既要快速剝離心包,還不能損傷血管,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完成手術,即便是現在回想起來也很是驚險無比。不過讓他倍感欣慰的是手術相當成功,患者已奇蹟般的痊癒了。

不僅僅是術中的風險讓人心驚肉跳,馬主任說,每當發現患者出現了術後併發症的時候,腦子就像過電了一般,精神瞬間高度緊張。做外科醫生的時間長了,患上高血壓這種疾病也就不足為奇了。

醫者重仁術更要有仁心

心外科病人數量大,對醫生的技術要求高,工作量大,馬黎明希望團隊里的年輕醫生們能夠為更多心臟病患者保駕護航,給他們帶來更多「心」的希望。

工作中,他毫無保留地將精湛醫術和豐碩研究成果,傳授給自己所帶領團隊的年輕大夫們。「心臟疾病本就來勢兇險,手術中遇到的狀況更是千變萬化。」馬黎明說,一名合格的心外科醫生,起碼需要十幾年的實戰經驗,除了努力,沒有捷徑,希望團隊里的年輕醫生們能夠儘早的擔起重任。

他教醫術,更注重培養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因為在他看來,醫生不僅要在醫療技術上達到精良,還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醫學道德情操。

「當外科大夫就要有擔當,擺在醫生面前的就是兩條道路:不治,患者肯定過不了那道鬼門關;治了,起碼還有救回來的機會。」馬黎明告訴記者,做心外科醫生乾的就是良心活,送到心外科的病人大都是急症、重症,承擔風險是必然的,但是一定要無愧作為一位醫者的良心。因為病重的患者是把自己的「心」交給你了,作為醫者,也必須要用自己的心去認真對待。

專家簡介

馬黎明,煙台毓璜頂醫院心臟外二科主任醫師,胸心外科碩士學位,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省醫師協會心臟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胸心外科分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心力衰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血管外科技術與工程分會委員。原任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臟外科診療中心主任,大外科主任,現加盟煙台毓璜頂醫院心臟外科開展工作。

從事胸心外科專業30餘年,曾先後在廣州中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臟外科和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進修學習。具有系統的胸心外科專業知識,擅長各類疑難心血管病的外科治療,包括高齡高危冠心病、室間隔穿孔等心肌梗死併發症、巨大左心室伴EF值嚴重低下的心臟瓣膜病、複雜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二次心臟手術、急性主動脈夾層等大血管疾病。

在冠心病、心臟瓣膜、先天性心臟病、大血管等心血管病外科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已獨立完成冠狀動脈搭橋術2500餘例、心臟瓣膜手術1500餘例、大血管手術300餘例、複雜先天性心臟病1000餘例。在魯西南地區率先獨立開展體外和非體外循環下心臟冠狀動脈搭橋術、急性Ⅰ型主動脈夾層的升主動脈、全弓替換、血管支架象鼻術,Bentall術、David術,動脈瘤腔內隔絕介入治療等。

工作中不斷汲取新理論,掌握新技術,緊跟專業領域發展的潮流,積極把新技術、新項目應用於臨床,提高專業技能。在省級以上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發表5篇SCI文章;完成科研項目5項,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項。連續4次分別榮獲醫院突出貢獻獎和醫療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工作中「慎思、勤勉、創新」,成績突出。

(通訊員 李成修馬瑾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孫淑玉)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8CG7XEBfGB4SiUw43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