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又稱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俗稱為「九十九間半」,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多進穿堂式民居。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
甘熙故居·九十九間半
甘熙宅第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金陵士紳民居建築之集大成者。古代皇家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故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其實總共有房間162間。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
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第二,甘氏父子曾遍訪吳越,收集書籍十萬冊,建藏書樓,名津逮樓,為保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三則是為宏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今世甘貢三老先生自幼愛好戲曲,培養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並惠及第三代,繼續京昆事業。
建築局部
建築風格:
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牆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在甘熙故居里,牆,門,瓦細膩的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致,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是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結構特點: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小青瓦屋面、白粉牆、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築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樹共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於色彩的統一,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靈活性。
津逮樓
甘熙故居中的津逮樓,十分有名。「津逮」二字,意為求知的入門之路。津逮樓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而建造的藏書樓。津逮樓語出《水經注河水》:「河水有層山,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懸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達者,因謂之積書岩」。其中「達」字,戴震校為「達,近刻作逮」,於是甘福便以此為藏書樓命名。上下各五開間,與甘家故居中的其他建築一樣,也是坐南朝北,津逮樓藏書16萬卷,為當時金陵之最,還藏有三代彝鼎,其中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所著《金石錄》系傳世孤本。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占南京時,津逮樓被戰火焚毀,但遺留下來的書仍有一定規模。現在看到的津逮樓是2007年東南大學的專家根據歷史資料,仿天一閣樣式復建的。
甘熙故居
甘熙故居如今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也是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所在地。整個故居劃分為梨園雅韻、津逮書香、往日庭院、夢回童年、城南舊影和金陵工巧六個主題片區。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建築與民俗文化遺產完美結合的重要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