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永琰,而非才華橫溢的永瑆

2021-03-09     勇哥讀史

原標題:乾隆為何把皇位傳給資質平庸的永琰,而非才華橫溢的永瑆

乾隆皇帝擁有一個龐大的後宮,子女多達27位,這讓他在晚年時,面臨著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根據《愛新覺羅宗譜》顯示,乾隆皇帝一共生育了17位皇子。由於乾隆皇帝身體健康,活到了88歲高齡,大部分皇子早已夭折或者病逝。到1773年時,乾隆皇帝身邊還剩下屈指可數的幾位皇子。他們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雖然比不上康熙皇帝的「九子奪嫡」那樣壯觀,但也稱得上「七七星耀月」。

如何在7位皇子裡面選擇皇位繼承人呢?乾隆皇帝的第一個標準,就是看出身。「子以母為貴」,如果母親的身份高貴,皇子就獲得了加成;如果母親的地位卑微,皇子就只能往後靠。

這種做法,實在上是遵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當初,乾隆皇帝一門心思希望立皇后生育的皇子為皇位繼承人,先後將富察皇后生育的兩個兒子永璉、永琮秘密立儲。可惜,永璉、永琮早夭,不久富察皇后又病逝,讓乾隆皇帝失去了立嫡子的機會。

在剩餘的皇子裡面,只有皇十二子永璂生母的身份最為高貴,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可是,乾隆皇帝並不喜歡那拉氏,對她極為冷淡,在她死去時僅以皇貴妃的身份禮葬,堪稱「不廢而廢」。在這種情況下,永璂絕無可能被立為皇位繼承人。

經過反覆選擇、權衡,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成為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候選人。

永瑆的生母是皇貴妃金佳氏,永琰的生母是皇貴妃魏佳氏(電視劇《延禧攻略》的女主角魏瓔珞)。他們生母的身份都一樣,而且都很受乾隆皇帝寵愛,在這一點上他們打成了平手。

接下來就要比個人的資質了。在這一點上,永瑆明顯好於永琰。

永瑆從小就聰明伶俐,多才多藝,嫻習詩書,特別擅長書法。乾隆皇帝本身就是一位書法高手,水平還不低。他非常欣賞永瑆的說法作品,經常去他府第觀摩。《清史稿》記載:「(永瑆)幼工書,高宗愛之,每幸其府第。」

乾隆皇帝對永瑆寵愛有加。永瑆14歲時,乾隆皇帝為他選擇了一門婚事,即領班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傅恆的女兒富察氏。傅恆是朝廷重臣,又是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弟弟。這門婚事,堪稱親上加親。

相比較而言,永琰忠厚老實、資質平庸,在諸位皇子裡面不顯山不露水。乾隆皇帝對皇位繼承人的要求很高,照說應該會選擇永瑆。

然而,永瑆「成也聰明,敗也聰明」。他沒有將這種聰明用在正道上,而是過早地使用在權謀上。《嘯亭雜錄》記載,永瑆「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永瑆對下屬過於嚴厲,「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永瑆在生活中過於吝嗇,「日用菲薄,庫積銀八十萬,莫肯揮霍,一任其子孫盜竊」。凡此種種,都讓乾隆皇帝感到不爽。如果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一定不會是黎民百姓的福分。

反觀永琰,雖然資質平庸,但好在身上沒有明顯的弱點,為人寬厚,大家都能與他友好相處。這樣的人當了皇帝,就算稱不上英明神武,也一定會老老實實地守住江山,當一名守成之君。

1773年,年滿62歲的乾隆皇帝終於下定了決心,秘密立永琰為皇位繼承人。當年冬至這一天,乾隆皇帝在南郊天壇舉行祀天大典時,將秘密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位繼承人的決定禱告上天。禱詞里提到:「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上天潛奪其算,令其短命而終。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願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萬年無疆之緒。」

這段禱詞耐人尋味。乾隆皇帝說,如果永琰能夠擔當大任,就請上天保佑他完成事業。如果他不是一個賢明的皇帝,也要請上天悄悄終結他的性命,免得他貽誤祖宗傳下來的大好江山。

一般來說,父輩總是期望後輩能夠無病無災過一生,乾隆皇帝卻不惜以自己兒子性命來發誓賭咒,這說明,他對永琰繼承皇位後的狀態一點信心都沒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2v2FXgB9EJ7ZLmJeD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