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畝農田重獲生機 石家莊土壤修復有良方

2020-08-06     石家莊日報

原標題:400畝農田重獲生機 石家莊土壤修復有良方

洨河干堤兩岸,風景宜人,綠樹成蔭;不遠處的農田裡,一排排架子上爬滿了翠綠的豆角藤,葉子間掛滿碧綠的豆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通過修復,這塊農田已交還給農民耕種。」石家莊市生態環境局欒城分局副主任科員胡建良說。

土壤污染看不見、摸不著,治理難度大。為改善土壤質量,石家莊市欒城區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各項工作,嚴格落實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措施,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全力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確保土壤生態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一株草有大能量

8月4日,在欒城區西營鄉龍門村南的大棚里,成壟的田地上種的不是農作物,而是一株株高約70厘米的奇特肉質植物,看起來又壯又挺直。

「這是八寶景天,它對鎘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是一種新型的鎘污染修復植物,在大棚中育苗後移栽到農田裡,每年可降低土壤15%—20%的鎘含量。」胡建良為記者答疑解惑。

從2017年開始,欒城區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對龍門村周邊受污染土壤進行修復,種植八寶景天就是該項目中採用植物修復技術的重要方式,通過八寶景天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吸」出來。

據介紹,土壤中的鎘等重金屬被八寶景天根系吸收後,會再轉移到地上的莖、葉等部位。八寶景天屬宿根植物,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於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發。收割後的八寶景天被送到專門興建的焚燒車間進行粉碎、造粒等安全處置,最終達標排放。

目前該項目完成土壤修復的農田面積有100畝,共移栽富集植物種苗296.44萬株。檢測顯示,目前該農田鎘含量不但全部達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而且低於鎘的風險篩選值,達到土壤安全利用率,已重新交還於農民耕種。

400畝土地重煥生機

「地是我們的命根子,大夥都看得見家鄉的變化。」當地一位農民告訴記者,幾年前,這位農民的農田被選為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點位,治理以來,他明顯感覺到土地變鬆軟了,莊稼產量也提高了。

2015年,中央財政下達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1600萬元,用於支持欒城區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這是全國首批也是河北省第一個農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

項目治理修復污染耕地面積400畝。項目開展後,工作人員沿洨河兩側普查,選定超標點位,確定修復區範圍與方式。其中,300畝農田採用鈍化修復技術。

「鈍化修復是向污染土壤中施入各種鈍化劑,利用吸附、沉澱、氧化還原等機制,使其轉化成非活性、植物難吸收的物質,從而實現修複利用。」工作人員表示,鈍化修復不影響農民的種植習慣,同時達到農作物安全。施鈍化劑後,土壤中鎘的有效含量顯著下降,小麥和玉米的鎘含量全部達標。

該項目於去年年底完成總體驗收。如今,經過2年多的土壤污染治理,昔日被污水污染過的土地正重煥生機。

紮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

欒城區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是我市大力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的一個縮影。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全票通過了《土壤污染防治法》,並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為堅決落實法律責任,我市成立「石家莊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並印發《石家莊市凈土保衛戰實施方案(2019-2020年)》及各年度配套文件,全面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的組織領導。

近年來,全市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欒城、趙縣土壤污染治理修複試點項目紮實推進,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和分類管理、建設用地准入管理、農業面源污染整治、涉重金屬污染整治、固體廢物管理等重點工作有序開展,為我市打好凈土保衛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王寵

編輯│閆艷麗

審核│劉寶芝 馮金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uVaw3MBeElxlkkars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