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幾個朋友都在跟我談離婚的事。
一個長達十年婚姻生活的異性朋友,剛離異兩年,他的離婚故事沒那麼狗血,有一天突然發現老婆不再給他包辦內褲和襪子,後來感覺老婆出軌了,他也沒問,一直忍著,直到老婆提出離婚。這位朋友倒是血性,主動提出分家產分了一半給前妻,但離婚後的一年中,無數次深夜歸家,走到樓下就忍不住落淚。我問他,你還想戀愛嗎?他回,對愛情還有信心?你別逗了,女人說變就變。
還一個也是長達十年婚姻生活的親戚,最近分居了,他自己搬到了德國,前天給我電話說想清楚了決定離婚,我倆的成長背景不一樣,價值觀也不一樣,她覺得人不需要那麼拼搏,不拼搏?我倆喝西北風啊?然後他問我,不知道往後該找個什麼樣的女人,但是我也很怕親密關係,怎麼辦?
兩個人的表述都十分消極,想不通一段感情好好的,怎麼說沒就沒了。一個離異單身漢,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如果要形容離婚的傷害,它不是突然一錘子把你錘地血肉模糊,是一種割據式的鈍痛,像腿上被剜了一大塊肉,醫生哪怕跟你說,你沒事了,出院吧,它的炎症怎麼也得大半年吧?
我倒是想起了韓國2018年的綜藝《無確幸》,他們找了4個男人賣慘。這四個男人吧,都離異,事業低谷,40歲+,單身獨居有一段日子了。他們把離婚後的日子過成了一種獨居經驗,比如喝完酒別泡浴缸,醉了可能被淹死,也沒有老婆叫你;貼膏藥要用特別的技巧,先用雙面膠把膏藥貼在牆上,然後使勁向後一撞;水果也別買太多,一個人吃不完,多了又爛掉。
乍一看夠慘的,許多獨居青年在彈幕里哈哈哈哈哈哈,說這跟我們有啥區別?我再補充幾個小細節哦,牛奶不要買大盒,喝不完會變味的。米飯就算冷藏只要你忘記了也會默默長霉。有種你好慘哦,但我也差不多的感覺。我曾在一個離異的男性朋友家發現了大量的過期物品,多半是調料,方便麵和零食。他沉默了一會,然後誠懇回答,那離婚前遺留的,我沒有注意到這些。
獨居和已離異的狀態看起來八九不離十,但彈幕這個事,倒是提醒了我一點,人的傷口是長在自己身上的,別人的痛你壓根沒法領會。獨居青年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與焦慮,與離異人口對親密關係的失落和恐懼,拜託,怎麼會是一樣?
再講個故事。
閨蜜前兩天也在和我講,她要離婚。緣由是老公反覆無常的情緒暴力,動輒就挑剔她為家庭做出的貢獻少,冷暴力一來就長達半年。我仔細詢問了一下,老公情緒施暴時總提到房貸壓力太大,他一個人要背負巨額房貸,閨蜜稀薄的薪水也支撐不了太多,老公的銀行卡上就30元了。
重點是,3年里買好幾套房的決定是她提的,她堅持說服老公要買房,要投資,不買就虧了,咱不能吃虧。
作為一名冷靜的旁觀者,我充分感受到了婚姻關係里有關傷痕的兩個故事版本。她眼裡的痛是他的情緒暴力,你憑什麼對我冷暴力?你是個尊重女人的男人嗎?他眼裡的痛是她讓他獨自承受壓力,你為什麼讓我買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房貸你又提供了什麼支持?
實話說,我並不太喜歡《婚姻故事》,但我喜歡它真誠地講了這個道理。
離婚讓我們陣痛的,其實還是在婚姻關係中,男人和女人對自己所受的傷,都有不同故事版本的註解。
在Charlie自敘的故事裡,他覺得自己幫助了Nicole,從一名以性作品出名的女演員,來到紐約開啟更「高階」的全新生活。在Nicole的故事中,她覺得Charlie在控制和干預她的人生,所以她最後一段表演,他忍不住還是要指手畫腳指點一番,她拍電視劇獲得的收入,Charlie認為,太好了,你拿這筆報酬投資我的戲劇公司吧。
離婚官司上法庭,無非是通過更戲劇化的手法,以商業的目的,把兩個人不同的故事版本無限擴大,以獲得對己方有力的結果,哪怕兩個人本意並非如此,他們之間仍有愛意流動。
但我還是特別想隔靴搔癢地說一句,刨開出軌這事,Nicole和Charlie,我誰都不站。
如果Charlie能意識到自己的溝通非常強勢,他最好別指責Nicole來紐約是為了Nicole自己,也別把妻子對自己事業的支持當做她無可選擇,只能在他這裡尋求人生的方向和出路。如果Nicole能意識到自己可以有話語權,自主選擇作品,不因自己是青春性演員成名而自卑,而將話語權交給更為先鋒和藝術的Charlie,她怎麼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渺小?
女方視角:我的委屈
男方視角:不是我的錯
說歸這麼說,溝通有多難,理解又有多難,你看我們這代人總在提自己有多孤獨就知道了。
之前看過一段話,說人們的談話之所以失敗,並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因為自負,這個自負不是因為自以為了不起,它其實是表示一種自我的限度,因為人還是一定程度上「自我中心」。在有限性之下,對方沒有辦法做出相應的回應,你的痛苦對方看不到,並且對方只會談及自己的痛苦。
那婚姻關係里如果男女都首先反思自己的毛病不就好了?太天真了,人性決定思維首先「利己」,所以《婚姻故事》里的律師,更像是我們每個人自己內心的彈幕,在指責對方時極力爭辯,我怎麼可能有錯?都是你的錯!
基於溝通的複雜性,你們說《婚姻故事》這是一部大型婚姻勸退指南,我倒是覺得不是的,這是一部夫妻創業勸退指南。
尼采的權力意志論在這一刻很真實,事業的本質本身就是一場爭奪權利的遊戲。我在工作里要體現主見,我希望影響他人,涉及到的溝通秩序已經夠複雜了,再混搭夫妻的身份是嫌不夠累嗎?我跟你談項目管理你需要服從我,你跟我說夫妻應該互相尊重,我跟你談感情時,你來跟我談錢?
你看看李國慶和他老婆。
總而言之,《婚姻故事》還是暖的,畢竟沒有歇斯底里,男女主在最後也不否認愛的存在。如果放在中國拍,男女主一定要撕逼打架出言不遜才算是家庭大劇,我都把前夫家裡摔成那樣了,我都讓出軌前妻凈身出戶了,我還讓我家小孩永日見不到爸爸,你憑啥不撕心裂肺?你還不拍手稱快?
中國網民特別樂於看別人的傷口,都是普通小老百姓,但是吃起瓜來津津樂道,李國慶事件那會,好幾個朋友一直在群里各種爆料,問我他倆到底誰對誰錯,這官司怎麼打。我不解的是,當那麼大利益擺在跟前,你還有空琢磨他們所說的真實性嗎?幸好我沒那麼多錢,否則太難受了。
所以《婚姻故事》難得可貴是拍得像普通小老百姓的生活,並非什麼狗血大劇。
最後,我想到王小波曾說過,婚姻是兩個平等靈魂之間的交集。
說的太高雅了,對於我而言,我腦海中最美好的畫面,始終是兩個很親密的人,是經歷過患難的戰友,也是需要忍耐的室友,更是能談天論地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對彼此都沒有改造和控制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