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就是招聘歧視嗎?

2019-10-12   首席人才官


經授權轉載:人力資源分享匯

最近某位房地產行業的HR說了一席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她說:公司不管是社招還是校招,如果崗位有要求是研究生學歷,都不會考慮非全日制的畢業生。

正值校招季,媒體記者也採訪了很多企業,發現有不少企業明確回復了「不招收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一時間,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不滿,並向湖北人社廳舉報該企業涉嫌就業歧視。

接著,網友們都吵開了,觀點截然不同。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歧視,你怎麼看? (單選)
0
0%
不是歧視,全日制≠非全日制
0
0%
不合理,全日制=非全日制

01

在學歷方面,兩者確實有差別

一說到學歷,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很容易讓陷入政治不正確的境地。但有些話,總是要說的: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者肯定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

  • 如果都一樣的話,那麼名字上就應該統一。
  • 如果都一樣的話,為什麼那麼多高校畢業生都要經過那麼艱苦的學習,去考一個研究生呢,不去考個非全日制研究生呢?


  • 如果都一樣的話,那麼為什麼非全日制的學費總是比全日制的學費要高呢?


我們以北京的當學為例,非全日制的學費平均是全日制的兩倍左右,要是一樣的話,就不應該在學費上有如此大的差異。



我們HRGO也採訪了3位讀過非全日制研究生,並且已經畢業拿到證書的HR,他們均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研究生也不容易讀,邊工作邊學習也挺累人的,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總歸要比本科讀研時要容易一些

可見,兩者本身就有著不少差異。


02

所謂的「學歷歧視」,還有另一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經給歧視下過一個定義:只有當歧視者願意放棄一定的利益,比如收入、利潤、名譽、享受等,以此來滿足他個人的偏好,這才是歧視。


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寧可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瞧不起別人,這才叫歧視。否則,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這只能叫擇優


我們回頭來看企業。有一些企業為什麼要全日制,不要非全日制,是他們寧可損害自己的利益嗎?顯然並不是。


反之,如果所有學歷真的一視同仁的話,就會傷害到市場經濟的基礎,擇優和競爭。


人活著總是有風險的。比如,有的家長只能買電瓶車接送孩子上學放學,不是他們不想買汽車,而是他們買不起,所以他們只能承擔一些風險,而風險的大小,看的是機率。因為人是沒辦法知道所有的信息,所以我們的大多決策,在資源不充分下,只能求機率。


對公司的HR來說也是,他們的任務就是從很多畢業生里選合適的人。尤其是初選的時候,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合適的人,也只能依靠機率。雖然學歷學校不完全等於一個人的能力。


但從大機率來看,學歷基本和一個人的能力匹配。看學校、看文憑,這個辦法雖然簡單粗暴,卻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找到合適的人。如果招聘不看學歷,所有學歷一視同仁,那企業招聘的成本就太大了,找人才成了大海撈針。

所以,有些時候,那不是歧視,那是擇優。


03

所謂的「招聘歧視」,真的不合理嗎?


只要你翻閱每一年的薪酬數據報告,翻閱一些大公司的新聞,看一下企業的招聘簡章,你都會發現,所謂的「招聘歧視」,其實一直都在。


  • 每一年校招,211985院校的學生,平均薪酬就是比普通院校的高,這個算不算是一種招聘歧視?
  • 阿里騰訊百度這種大廠,總是去211985院校招聘應屆生,普通院校看都不看,這個算不算是一種招聘歧視?
  • 每一年社招,總有一些公司對大部分崗位的要求是要有本科及以上的學位,這個算不算是一種招聘歧視?


如果這些都是招聘歧視的話,為什麼這樣的現象一直都存在著呢?


因為同樣的兩個人,一個人是重點本科畢業,一個人是專科畢業,這至少能說明前者跟後者相比,學習同樣的東西,學習能力較好。

當你無法證明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的時候,別人怎麼來判斷你的能力啊,當然要看學歷。但如果你有證明自己才能和實力的體現,學歷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04

最後想告訴你

當然,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樣也是研究生,在國家層面上都是被承認的。只不過企業在實際選擇的時候,有著自己的判斷。


這就好比一個單身女性在路上開車,她遇到一個身上有紋身的人搭車,她不知道這個人是好是壞,也沒空去了解。所以,她不讓這個人搭車,就是最低成本的自我保護,而這並不是歧視身上有紋身的人。


歧視應該指的是,為了損害他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利益。


其他情況,都不算歧視。


最後,我想說一下,如果你已經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就無所謂「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了,認準一個方向,正所謂「人若無名,便可專心練劍」,假以數年,定有所成。

最後,關於「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你有什麼觀點,也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