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

2019-09-15   瘸哥說史

在書法中, 人們通常說的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分別是唐朝初期的歐陽詢、盛唐的顏真卿、唐朝後期的柳公權和元朝的趙孟頫四位書法家。

歐陽詢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唐朝時期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博覽古今,書則八體盡能,尤工正、行書。初學王羲之、王獻之,吸收漢隸和魏晉以來楷法,別創新意,筆力險勁、瘦硬,意態精密俊逸,自成"歐體",於後世影響深遠。據史書記載,歐陽詢"雖貌甚寢陋,而聰司絕倫,讀書即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歐陽洵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家"。

歐陽詢

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楷書結構的整理。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歐陽詢千字文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為人篤實耿直,向來以義烈聞名於官場,曾為四朝元老。

顏真卿的書法淵自家學,但其得以變革的啟迪者,乃吳郡張旭。由於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捨,留下大量書帖,足可見其功力。史學家范文瀾在著述中每提及唐書,皆稱"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宇軒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儀斯書,原因是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走筆疾書的,讀者可從本文中領略箇中滋味。情溶於藝,藝才生魂,歷史上大凡優秀的藝術,均不違背此一準則。

顏真卿,一位書壇的巨靈。千百年來,唯顏魯公能比肩書聖王羲之,雄視闊步於書壇。唐代書壇固然以顏真卿為冠冕,而宋代也以顏書為大纛。自茲以往,顏真卿的書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積澱成中華民族書魂的重要部分。《新唐書·顏真卿傳》贊曰:"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澆灌其書藝奇葩的不竭泉源。

顏真卿作品

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

柳公權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小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又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書法

柳公權,世稱"柳少師",是唐代繼顏真卿之後的又一位楷書大家,其楷書與顏真卿的楷書一起被後人並稱為"顏筋柳骨"。他初學顏真卿,後又深入研究王羲之父子及歐陽詢的書法,而後自成一家。所以柳公權的楷書摻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他的用筆雖然出自顏真卿,卻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顯得特別英氣逼人。柳字清麗剛勁,這種獨特的書風被後人稱為"柳體"。本書以米字格形式對柳公權楷書部首一百法進行講解。全書分筆畫介紹、部首介紹、獨體字、復合結構、集字作品以及代表作品等六部分。本書適合於不同年齡的書法初學者入門學習。

趙孟頫

趙孟頫(fǔ)(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孫。這是個複雜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後代,卻做著異族朝廷的官。他是中國文藝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蘇東坡、明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並論。除書法外,他還擅長繪畫,精通文學,通曉音律,熟諳道釋。

趙孟頫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最高的是楷書和行書。傳世的楷書名作有《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碑》等;小楷有《汲黯傳》等;行書作品不少,如《洛神賦卷》、《道德經》(局部)《汲黯傳》。

他的書法成就和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後來人。不僅同時代的一些名家如鄧文原、鮮于樞、紛紛以他為榜樣,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劉墉、乾隆帝也從中汲取了不少營養。整個元朝書法,幾乎都籠罩在趙孟頫的庇蔭之中。可以說,他是個上承晉唐,下啟明清的一個重要的橋樑式人物。他是繼王羲之、顏真卿之後再中國書法史上第三個影響深遠的大師。

趙孟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