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學校校門
幾經更名後,煙台師範專科學校由一所培養師資力量的學校一躍成為綜合性大學,這就是後來的魯東大學。張煒與母校的關係,也演化成了與魯東大學的關係。
正如那些在煙師師範學院年代畢業的人一樣,他們更願說自己是煙師人。煙台師專或許對張煒那代畢業生來說,聽起來更親切。
(一)學生
張煒與煙台的這所師範專科學校的關係始於上個世紀恢復高考的第二年。
1978年,在黃縣鄉城高中畢業兩年的張煒,抓住這年夏天高考的機會,考入了煙台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從此,張煒與煙台師範專科學校的結下不解之緣。他在《校園憶》中對這段求學經歷作了深情的記述。
源於山東省第二鄉村師範的煙台師專,文學流脈源遠流長,從二鄉師的臧克家、吳伯簫、何其芳、老舍等文學大家,到膠東公學時期的曲波、江波等革命作家,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學底蘊。熱愛文學的張煒,在這裡找到了一塊新天地。當時,著名作家蕭平就教於這所學校,他的小說獲得了首屆全國短篇小說獎。
「入校第一年,我們幾個有志於文學的人便組成了文學社……文學社的各種文學討論會、作品朗誦會不時召開。」張煒在《校園憶》中寫道。
那個時期高校文學社的興起,既有大環境的因素,更離不開學校的老師的支持。正是因為有作家蕭平的存在,煙台師專中文系的文學社有著更深的文學底蘊。
張煒的同學馬泉照回憶說,「在文學社每次活動的時,蕭平老師都來指導我們寫作。」
在蕭平老師的呵護下,加上自己的勤奮,張煒、李曙光、矯健等人成為矚目的文學新苗,後來他們成為以蕭平老師為首的「魯大作家群」的生力軍和主體力量,張煒則是那一批人中的佼佼者,「魯大作家群」的領頭雁。
張煒與老師同學的在校時的合影
在煙台師專的那兩年,可以說是張煒文學旅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高中畢業後,在創作中經歷了內心的孤獨等磨難之後,煙台師專像是柳暗花明前那個有亮光的村落。圖書館,作家蕭平,文學社,還有《貝殼》等,讓張煒文學之夢有了更大的馳騁的莽野。
談到張煒與煙台師專的感情,張煒同級的同學,後來擔任煙台市作協副主席的馬海春曾說,「我總覺得,張煒對這所母校有一種特別的感念。在我所看到的他回憶母校和老師的文章中,都充滿深情,不吝誇讚,令人感動而心嚮往之。可以說,煙台師專是他艱苦跋涉中適時出現的一個休整之地,是他文學長旅中第一個重要的驛站。他在那兒飽讀,充實,整理,做著各種準備,然後再出發,義無反顧,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他的文學高原!」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宋遂良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對……張煒的創作起重大作用的,還是在煙台師專中文系的學習。在這裡,他們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受到了像《三月雪》作者肖平(即蕭平)這樣的老師的指點,知識長進了,視野開闊了,所以一畢業就脫穎而出,開花結果了。」
正是這種特殊的感情,畢業之後的張煒對母校、對老師的感念銘記心間。
(二)傑出校友
1980年7月,兩年大學生活順利結束,張煒告別了朝夕相處的母校,到山東省委辦公廳檔案編研處工作。此刻,張煒由煙台師專的一名學生變成了校友了。30年後,張煒被評為傑出校友。而此時的母校已更名為魯東大學。
對於一名學生來說,畢業之後再能回母校看看是一種願望,更是一種奢望。走上社會後,身外各方,許多事情身不由己,有的人一輩子難回母校一次。而張煒是個例外,儘管忙於創作、四處講學、疲於各上社會活動等,他也創造母校傑出校友中回母校的紀錄。
畢業之後張煒筆耕不綴,四年內兩次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確立自己在中國文壇上青年作家的地位。再次回到母校的張煒已經是個名人了。
1985年春,張煒回到母校在中文系作演講。此時母校已由煙台師範專科學校改為煙台師範學院,成為本科院校了。
古船的多個版本
第二年5月,張煒的長篇小說《古船》定稿。10月,《古船》在《當代》1986年第5期發表。後來,這部長篇小說又由人民文學出版出版,繁體字版由台灣風雲時代出版公司再版。《古船》發表後,標誌著張煒的文學創作水平又上了一個大台階。「他們普遍把它(《正船》)看成是我的小說代表作之一。」張煒說。
張煒成名了,母校也有了自豪感。母校的老師們也時刻關注著張煒的動態。1986年12月,張煒的中篇小說集《秋天的憤怒》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蕭平作了序。
1993年10月,在與母校的交往上,對張煒來說是個特別的月份。1日,張煒被聘為煙台師範學院兼職教授。當年的菁菁學子,十多年後成為母校的兼職老師,這是份多麼祟高的榮譽啊!此刻,由母校煙台師範學院聯合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煙台大學舉辦的「張煒文學活動周」也即將在母校展開。
10月14日,「『93張煒文學活動周」煙台活動開幕式舉行。老師蕭平參加了開幕式,並講了話,並且給了張煒很高的評價。他說,現在還是有一批真正為了文學事業堅守在文學陣地上的人,張煒就是其中一個,他不想去下海撈魚,也沒有坐在文壇上釣魚。他想的、做的都是文學。我對張煒抱有深厚的期待。
次日,張煒在母校與學妹學弟們進行了對話。後來,《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對此專門開闢了專欄。
知生莫若師。作家蕭平對張煒的期待,日後變成了現實。在之後十多年裡,張煒堅守著中國當代文學的陣地,完成了自己的長河小說《你在高原》。2011年8月20日,長河小說《你在高原》榮登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榜首。獲獎之後,張煒返回母校看望老師蕭平時,專門送了這部長河小說。
作品《你在高原》
10月29日和30日,魯東大學專門召開了兩天的《你在高原》作品研討會,張煒回到母校與專家學子暢談。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張煒曾說,「不管我走多遠,魯大永遠是我心目中最滾燙的字眼。」在張煒看來,今天文學成就的取得離開不母校。他始終認為,雖然自己搞創作比較早,但接受系統的文學,還得從1978年進入魯東大學文學系說起。
2017年12月19日,張煒再回母校座談交流。在座談會上,張煒表示,每次重返母校懷抱都感到欣喜激動。他表示,願與母校緊密結合在一起,將自身的事業融入到母校的建設發展中,儘自己所能為母校建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在此之前,魯東大學黨委書記徐東升到龍口萬松浦書院看望了張煒,並就魯東大學的建設發展以及與萬松浦書院的合作進行了交流。之後,魯東大學啟動了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魯東大學「三院一館」的建設,即張煒文學研究院、膠東文化研究院、萬松浦書院、文學博物館,並在2018年10月籌建完成。
張煒在母校的合影
張煒對母校的館院項目建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先後兩次回母校座談。他在多個場合表示,母校和自己的命運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並願將自己的部分手稿、研究資料和作品無償捐贈給母校,表達了其濃濃的母校情。
2018年4月,張煒又將自己濟南的部分家具,包括創作《古船》時桌椅,甚至結婚時的農具,都捐給了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