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出低人一等?和玉大叔細數青海料為啥比其他產區和田玉價格更低

2019-09-01     和玉大叔

提起和田玉,不得不聊聊白玉的大戶——青海料了,作為一種產量比較大,在市場上貢獻了許多基礎銷售的地方玉種,青海料其實為和田玉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許多玉友都非常疑惑:「明明玉質還不錯,為啥青海料的整體價格就是起不來呢?」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些隱秘原因並不是很好明說,和玉大叔注意到在網上很少有同行提及這個話題,所以大叔就來「做個吃螃蟹的人」,以個人的見解談談為啥青海料這麼些年價格起不來(只是相對其他產地起不來,畢竟和田玉現在整體價格很高)。

一重坎、身世受限

青海料雖然今天能在市場大行其道,甚至貢獻出「羊脂白玉」證書一半以上的成品,但其實這種玉料的開採僅僅也就三十年左右,相比較國玉八千年的歷史簡直微不足道。

青海料大約是在九十年代初被格爾木當地的牧民發現的,最初還不太為人所知,後來國家興建鐵路交通,這種白玉被鐵路工人慢慢帶進流通市場,這才開始成氣候,根據大叔的記憶,青海料大約是94年的時候才開始在新疆的市場出現,而且還是以仿冒新疆料的名義出現的,如此一來新來的「小弟弟」自然被老大哥當成是外來戶,太年輕有時候也是劣勢呀!

二重坎、玉種受限

青海料其實有豐富的顏色,像白玉,青玉,糖玉,黃玉等等顏色都挺齊全,甚至是有一些獨有的顏色:比如青海的藍調青,還有像2008年奧運會獎牌用玉的產區三岔河所特有的翠青玉,都是蠻有特色的玉種,最可惜的是青海料山料儲量這麼大,卻沒有籽料,就連人家「外國小哥哥」俄料都有一些沉在水底的山流水可以稱之為「俄籽」,你說氣不氣。

青海山料明明儲量這麼大,青海省本身又是許多河流的源頭,為啥沒有籽料呢?這就要看大自然的造化了,和田玉在我國分布主要是崑崙山脈蘊藏,籽料的出現有個必要前置條件就是雪融洪水沖刷,才有機會把山料變成籽料,新疆籽料產地恰好地處崑崙山北坡,這裡日照時間長,自然融雪幾率大;而青海的玉石主產區格爾木在崑崙山南坡,常年積雪不化,融雪季節也沒有多誇張的洪水,自然就失去了籽料的機會,這大自然的「偶然」使得青海料暗藏了千年,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三重坎、色澤受限

為啥青海料的白玉能走出市場?就是因為挺白還有水透感,大叔曾多次普及過青海料的「透」來源於其獨有的礦物成分——矽灰石,這種透明礦物填在透閃石縫隙中,減少了光線的損耗,讓玉石看起來更透明,不過上品和田玉是以潤,以成色接近「羊脂」為美的,透明寶石的行情又被翡翠搶了個七七八八,青海料夾在中間橫豎都難受,結果不受主流市場待見,這是娘胎裡帶的印記沒辦法。

四重坎、宣傳策略

和玉大叔曾經在撰寫早期的文章中有一次筆誤,在且末料的文章中,誤把且末料寫成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鑲玉」獎牌供玉源頭,其實當年大部分專家投票都給了新疆和田玉,最後青海政府掏出了「撒手鐧」,聯合某青海料主供的公司放大招——免費提供所有玉料,再好的產地也擋不住不要錢,終於順理成章的拿下了這光宗耀祖的好事。

沒想到奧運會開完了,和田玉真火了,價格一飛沖天,結果國民都以為這和田玉只有和田有,誰還記得青海啥事呢?受此教訓這些年當地行業整體痛定思痛,想方設法給青海料改名為——崑崙玉,然而「國玉」名頭已定,和田玉是無論如何也很難改名了,花了這麼大代價卻給別人做了嫁衣,想想也算是沒考慮結果的「戰略失誤」吧。

青海料也不是都便宜,現在兩極分化也非常嚴重,像野牛溝的料子價格也很貴,翠青料好一些的都是五位數,然而整體出貨還是在走低端路線,除了蹭「羊脂玉」的頭銜沒有什麼更好的營銷手段,希望隨著行業的發展,青海料未來可以走出獨立的行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UGjom0BMH2_cNUg1-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