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馬上就到了,七天的小長假可得好好利用起來。不管是回家探親,還是外出旅行,短則3、5個小時,長則十幾個小時都會在路上度過,尤其開車時遇到大堵車,能到達目的地已然幸運。不過,越是在這樣的出行過程中,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特別是不經意長時間久坐後,看似常見的行為,卻暗藏巨大危機。
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高倩提醒大家,如果在長時間久坐後,發現自己的單側腿腫,小腿肌肉有明顯的壓痛感,特別是還伴有胸悶症狀,這往往意味著可能已經引發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致命血栓——靜脈血栓栓塞症!
靜脈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同一疾病不同階段和不同部位的兩種臨床表現。肺栓塞最常見的為肺血栓栓塞症,起病急,死亡率高,一旦發生,其中11%發病1小時內死亡。
此前,有不少媒體報道過因久坐引發靜脈血栓栓塞的案例。據《杭州日報》消息,24歲的大學生小鵬,就在連續久坐10多個小時後,突然肺動脈栓塞咯血,雖然雖然做了治療,但今後小伙子還可能出現肺動脈高壓,導致心臟肥大衰竭。無獨有偶,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接診過一例因久坐導致肺動脈栓塞的年輕小伙……
沒想到,這種兇險疾病的元兇之一竟然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久坐。
高倩解釋說,肺栓塞75%-90%栓子來源於下肢深靜脈,久坐引起的靜脈血流淤滯是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這是因為下肢的靜脈血回流到心臟需要小腿肌肉的擠壓活動來幫忙。
當人長時間靜坐不動時(例如長時間在電腦前靜坐、長時間打麻將或是長途旅行),小腿肌肉收縮活動明顯減少,靜脈血流速變慢,這時就容易形成血栓,從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這部分血栓有的會自行溶解消失,有的則會脫落,順著循環進入右心,從而堵塞肺動脈,導致肺栓塞。如果是大塊栓子阻塞肺動脈使得相應分支的肺臟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不能完成,無法給全身組織及時供氧,則相當於窒息,極易引起胸悶、甚至暈厥、猝死現象。
既然靜脈血栓栓塞這麼嚇人,那在旅行途中或者平時生活中,我們有沒有辦法及時發現呢?高倩指出,久坐導致肺栓塞有兩個明顯徵兆,大家要隨時關注自己的身體情況。
1、單側腿腫
下肢深靜脈血栓最特異性的症狀是單側下肢突然出現腫脹、疼痛,走路時可出現下肢疼痛,嚴重者甚至不能下地走路,部分人皮膚顏色還會改變如發青紫、暗紅等。
需要注意鑑別的是,很多老年人雙腿下垂時間長,也容易出現腿腫,但這種腿腫是雙側同時出現的、對稱的,一般起身活動或抬高雙腿休息後可以自行消失;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腿腫多為單側腿腫,且小腿肌肉有明顯的壓痛,休息後仍持續存在。
2、胸悶、胸痛
部分程度較輕的肺栓塞患者因為缺氧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症狀。這種胸悶、胸痛症狀一般是持續存在的,部分伴有低熱或咯血,它與冠心病心絞痛的勞累後發作、休息後緩解不同,與膽囊炎等消化道疾病與進食相關也有不同。
實際上,科學家們很早之前就開始研究長期久坐與靜脈血栓栓塞之間的關係。除了長途旅行中的久坐外,《英國醫學雜誌》刊登美國一項研究還發現,每天長時間久坐不動的女性,發生致命栓塞症的危險會增加2倍—3倍。
而避免發生血栓栓塞做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活動,比如使用電腦1小時就休息片刻,起身走動,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動踝關節,拉伸小腿肌肉。
在旅行途中更是如此,不管乘坐哪種交通工具,都應儘量避免長時間久坐。此外,長途旅行中還可以多飲水,稀釋血液黏稠度。
對於長期臥床的人,可以經常按摩下肢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