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脆弱的,疾病面前尤其如此。雖說不斷進步的醫學戰勝了很多疾病,但如果治療不及時,一顆小小的「石頭」也可能致命。
一位35歲的青年男性,因上腹疼痛發病,短時間內體溫高達39℃以上,3小時後發生休克,16小時後死亡。經醫生檢查發現,患者的致死元兇就是一顆「石頭」。
這顆「石頭」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又該怎樣避免它的危害?
膽結石:為何會在短時間內致命
節目現場,專家還原真實手術,打開「患者」右上腹,取出一個梨樣形狀的囊袋樣結構——膽囊,並在其中找到了要命的「石頭」——膽結石。
專家表示,案例中患者的膽結石是在膽囊中形成的,由於某種因素脫落到膽總管內,造成膽總管梗阻,膽道壓力迅速升高,引起右上腹劇烈疼痛。
此時,一些細菌就可能進入膽道系統並釋放毒素,誘發膽管炎,引起39℃以上高熱。如果未能及時救治,可危及生命。
欒醫生曾經也救治過一個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搶救了三天三夜,但患者最終還是失去了生命。
膽囊炎發作時,膽囊會出現非正常情況下的收縮或痙攣,引起膽絞痛。此時膽道的壓力是非常高的,一些小石頭就可能通過膽囊管,脫落到膽總管中,引發急症。
生活中的膽結石陷阱
膽結石的重要成分是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與過量攝入油脂密切相關。膽汁在膽囊中進行儲存和濃縮,用以消化脂肪。大量攝入脂肪時,膽固醇就會出現過飽和的情況,析出結晶,最終形成金黃色的膽囊結石。
生活中有哪些容易導致膽結石的陷阱呢?
假素菜
01 虎皮尖椒
我們都知道茄子吸油,但虎皮尖椒的用油量可能更超乎想像。節目組實驗發現,一斤燒茄子的用油量需80ml,而烹飪一斤虎皮尖椒,用了92ml油。
可見,虎皮尖椒比燒茄子油更多。因為辣椒中的海綿體(辣椒筋)十分吸油,而做虎皮尖椒時,它們通常沒有被去掉。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用油量是每人每天25~30ml。而營養學上有個一口效應,每天多吃一口油,一年可能長胖兩三斤,還可能增加膽結石風險。
02 素雞
素雞是用豆製品做成的仿葷菜。豆製品被稱為植物肉,它的一些營養素可與肉媲美,但如果烹飪不當,攝入的油脂可能比吃肉更高。一盤素雞脂肪含量為31.25g,與兩隻大雞腿脂肪含量相等。
而且植物油與動物油的熱量是一樣的,過量攝入都可能導致肥胖,增加膽結石風險。
肉加膜
肉加膜是指將食材掛上澱粉糊炸制而成的食物,如:炸小黃魚、炸茄盒等。澱粉非常吸油,容易大大增加含油量,誘發膽結石。油炸澱粉還會產生丙烯醯胺等致癌物,增加患癌風險。
不過澱粉的吸油量也有差別,在常見的玉米澱粉、木薯澱粉、馬鈴薯澱粉、豌豆澱粉中,豌豆澱粉的吸油量最少,玉米澱粉的吸油量最高。所以,在做這類食物時,選擇豌豆澱粉相對更好。
賽豬肉
有新聞曾經報道,一位老奶奶體內長出了巨大的膽囊結石。專家表示,這種結石的形成往往是炎症時間較長,膽囊失去了功能,結石反覆再形成,最後充滿整個膽囊。
這位老奶奶體內大結石的形成可能與她喜歡吃的棗夾核桃和紅薯干有關。一斤瘦豬肉約700千卡的能量;而一斤紅薯干有1690千卡能量;一斤棗夾核桃約2155千卡能量,約等於三斤豬肉。不加節制地食用,容易熱量超標。
紅薯乾和棗夾核桃還含有大量的糖分,它能轉化成脂肪儲存在體內。如果脂肪囤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膽固醇、磷脂以及等值酸的平衡被打破,就會導致膽固醇更容易析出,增加膽結石風險。
所以,吃乾果也要注意適量,紅棗每天吃3~5顆即可,堅果每天不超過一小把。
兩頓飯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人沒有吃早飯的習慣,但不吃早飯會增加患膽結石的幾率。
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儲存和濃縮膽汁,晚上十幾小時的儲存和濃縮之後,如果正常進食早餐,膽囊就會排出膽汁。如果沒有進食早餐或早餐不規律,就增加了膽汁濃縮的時間,從而增加結石風險。
節目組的記者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沒有吃過早餐了,空腹十幾小時後在節目現場進行了膽囊B超檢查。結果發現,記者的膽囊壁粗糙、膽囊縮緊,可能存在炎症,功能已經出現了問題,以後很可能出現結石。
早餐很重要,那怎樣吃早餐能幫助我們預防膽結石呢?專家給出了一樣健康食材——燕麥,尤其生燕麥更好。
燕麥中的β-葡聚糖能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美國研究顯示,每天攝入3~4g的β-葡聚糖可使膽固醇下降8%。青稞、大麥等食物中也含有β-葡聚糖,但燕麥中含量更高,每100g燕麥約含6~8gβ-葡聚糖。
黃金燕麥卷
食材:燕麥、雞蛋、黃油、麵粉、黑芝麻、白糖。
做法:
1.燕麥清水浸泡40分鐘,濾水後上鍋蒸20分鐘;
2.另起一鍋,溫火將黃油化開備用;
3.碗中打入3個雞蛋,放入白糖攪拌均勻,加入麵粉繼續攪拌至無顆粒狀,再倒入黃油攪拌均勻,雞蛋、黃油、麵粉的比例為1.5:1:1;
4.撒入黑芝麻和蒸好的燕麥,攪拌均勻,入鍋煎至兩面金黃,趁熱捲起,用刀切段即可。
致命率極高的「癌症王中王」
膽結石可能短時間內致命,也可能誘發致命率極高的「癌症王中王」——膽囊癌。
一位70歲的老年男性,20多年前患有膽結石,治療後就放鬆了警惕,平時有腹痛的情況,也只是用藥控制。沒想到後來因上腹不適、燒心、腹脹、消瘦而入院檢查,被確診為膽囊癌晚期,同時肝臟多發轉移,3個月後去世。
我們常說胰腺癌是「癌中之王」,五年生存期約7%~10%;而膽囊癌的情況更糟糕,五年生存率不到5%,堪稱「癌症王中王」,它的發生與膽結石脫不了關係。
膽結石相關的慢性膽囊炎是膽囊癌發生的最強危險因素,炎症反覆發作,就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膽囊癌的早期症狀與慢性膽囊炎非常類似,哪些蛛絲馬跡可能預示膽囊炎,有較大的癌症風險?
▍反酸燒心
膽囊炎症反應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引起胃食管反流、胃酸排出不暢、胃蠕動不佳,出現反酸燒心的症狀。
▍腹痛、右肩痛
慢性膽囊炎也可以急性發作,出現腹痛、右肩放射痛等症狀。
▍腹脹、打嗝
膽囊炎症可導致消化功能不佳,出現腹脹、不消化、噯氣、打嗝等症狀。
膽囊的健康狀況可用B超進行檢查。正常情況下,膽囊粘膜是光滑的,厚度約在2mm以內;如果出現增厚、毛糙,說明存在慢性炎症;如果某個局部的增厚比其他增厚部位更明顯,說明是不典型增生最嚴重的區域,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