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事就崩潰!為什麼你的孩子打不得說不得?

2019-08-26     錢志亮

很多大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現在的孩子,一點重話都說不得,弄得父母老師不敢說孩子。

比如:

做錯事不能說,說了就哭;

玩遊戲只能贏不能輸,輸了就大發脾氣;

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受了委屈就怒摔玩具......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有個孩子被老師批評了一句,一大早從學校跑出去,幾個小時都沒有消息,急得大人四處尋找。

像這樣事情在生活中經常出現。大人們都在疑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玻璃心」了,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


一、遇到的拒絕太少


很多家庭,都將孩子當成家庭的中心。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獨寵孩子一人,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沒有還想著法子給。

所以很多父母,一開始是不懂得拒絕孩子。他們見不得孩子委屈,總是會跟在孩子後面哄,結果越哄孩子越受不得委屈,等到哪天發現不能再哄下去的時候,孩子卻接受不了。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有個小女孩喜歡玩手機,而且總是玩到深夜,媽媽一氣之下,沒收了孩子的手機。結果這個女孩子跑出家門選擇了跳河。

像這樣一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罵幾句就離家出走,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嬌慣出來的,他們很少面對過拒絕,一旦遇上,都有可能選擇了走極端。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必須經歷心理上的一種克制,這種克制有一大部分來自於父母和善的拒絕。

如果孩子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他就忍受不了任何的拒絕。 一個說不得罵不得的孩子,未來很難「扛得住事兒」。



二、好話聽太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的讚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讚賞太多也是一種傷害。

有不少父母常常無條件地對孩子極盡讚美之詞,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都夸:「寶貝真棒!」「你真聰明!」「你很厲害」......

可越是這樣稱讚孩子,孩子越不能接受任何批評,受不得一點委屈,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沒受到表揚,就難過哭泣。

結果把孩子捧得越高,孩子失敗時的心理落差就越大。

好話聽太多,即使是善意的建議,也很容易引起孩子內心巨大的波動。

其實,夸孩子也是技術活,最關鍵的一點,是保證誇獎的真實和具體。

如果只是籠統地夸孩子聰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夠好,這樣孩子遇到失敗,就很容易將其歸咎於自己的天賦或能力,陷入挫敗感之中。


三、適當讓孩子受點氣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讀書、寫字和計算,還得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一個適宜的心理基礎。

所謂適宜的心理基礎,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幫助孩子學會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出現負面聲音。

每個孩子內心是十分脆弱的,所以幫助孩子正視失敗或負面的評價很有必要。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關於挫折教育,父母首先要明確一點:不是人為製造挫折,給孩子挖坑,故意讓孩子受點氣。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很多大人從小就是被這樣教育的,所以他們簡單地將挫折教育的理解成了,打擊孩子,不能讓他太飄。

孩子跌倒了,不能扶,不然孩子以後不長記性;

孩子比賽得獎了,不能夸,誇了孩子容易驕傲;



於是,孩子反覆經歷失敗和打擊,又得不到幫助,這樣的挫折教育,對孩子來說,只有挫折,沒有教育。

人生實苦,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挫折已經很多,我們只需要幫助他們正視和面對這些挫折,教他們如何應對,如何堅強,這才是提高孩子抗挫力的關鍵。

落到實處很簡單,不替孩子做太多,不替孩子背負太多責任,放手並幫助讓孩子去對抗生活中的困難。

凡事都有規則和底線。父母有必要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父母都能滿足,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順心如意。

孩子未必像我們想像中那般弱小,不妨多給孩子一點真實。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OCdUG0BJleJMoPMJLW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