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敢交往還是不會交往呢?

2019-09-07     智慧伴你一生

兒童按社交地位可分成這5種類型:受歡迎的兒童、被拒絕的兒童、矛盾的兒童、被忽略的兒童、一般的兒童,並把「被拒絕的兒童」和「被忽略的兒童」統稱為「不受歡迎的兒童」。如果不進行干預,「不受歡迎」幼兒的社交地位將就此固定,不會有什麼改善。

相比其他幼兒而言,被拒絕的」幼兒容易發展成反社會人格,而「被忽略的」幼兒容易發展成神經質的人格。對於兒童的交往問題,父母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及早干預。幫助孩子克服交往障礙,使他成為受歡迎的人。

有些幼兒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父母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這類孩子不願交往的原因有:

1、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兒童遊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對於這類孩子,家庭不應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

2、有些孩子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方法,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於這類問題,父母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父母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孩子「壯壯膽」,讓孩子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父母就可以撤了。

3、有些孩子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於這類孩子,父母是可以引導的,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儘可能引導幼兒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有些孩子害羞、膽小,想與小朋友交往卻不敢交往。造成孩子不敢交往的原因有:缺乏交往經歷和經驗,孩子對於沒有經歷或經歷少的事情總懷有恐懼心理;不自信。因此,父母除了多帶孩子進行交往外,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年齡的優勢會為他們帶來能力的優勢。當孩子在與較小幼兒交往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交往經驗、建立起自信時,他們就逐漸敢於交往了。

有些孩子願意交往,也敢於交往,卻由於採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

1、有些孩子總被一個或幾個孩子欺負,他們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裡向父母訴說,父母既心疼又生氣,但常常不知怎麼辦才好。孩子第一次回家報告被欺負時,父母在搞清楚純屬欺負行為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應勇敢地反擊。若孩子由於性格懦弱或別的原因不敢反擊,父母則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處理,父母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要給孩子形成仗勢欺人的印象,要讓孩子以理服人。

2、有些幼兒比較自我中心,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總要占據「好事」。其實,對這類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孩子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父母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這時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孩子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

3、有些幼兒喜歡打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從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他們缺乏相應於遊戲情境的交往策略。針對攻擊性強的孩子,父母可採取與孩子討論、講故事等方法,使孩子明白自身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告訴孩子,當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可採取:傾聽別人的想法,平靜地陳述自己的想法,達成共識。

要想讓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進行交往,必須讓孩子進行「實地學習」。那種怕孩子出問題而把孩子關在屋裡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孩子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圖: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我刪掉。

我是智慧伴你一生。喜歡我的作品的話,請關注我吧!為您提供優質的育兒知識,如有育兒方面的疑問或困惑,請私信我,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幫到作為父母的您們,您們的育兒之路有我相伴。感謝您的閱讀,下期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InZC20BJleJMoPMWE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