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減持光線,早有徵兆

2019-09-03     毒眸官方號

文 | 張娜、江宇琦

編輯 | 師燁東

9月2日晚間,光線傳媒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里創投」)計劃以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8,672,168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不超過2%)。減持原因為股東基於自身投資安排,減持後雙方都願意繼續探索各種合作的可能性;減持期限為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個交易日後的六個月內。

根據光線不久前披露的半年報顯示,阿里創投持有光線傳媒股份257638314股,占光線傳媒總股本的比例為8.78%,位列公司第二大股東。即便這次減持完成後,阿里仍然是光線的第二大股東。

阿里和光線聯手至今不過四年,但是二者的合作似乎連蜜月期都很短,甚至在電影宣發活動中以協同身份出現的畫面都並不多。在光線整體向騰訊越走越近的時候,2018年《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似乎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年五月,光線發公告宣稱「合作協議自動終止」。

毒眸看來,阿里的減持,並不意外。

2015年,光線自IPO以來唯一的一次定向增發募資,阿里創投以24億元認購9909萬股增發股,占定增後總股本的8.8%,成為光線第二大股東。此後4年的時間,阿里創投都未進行任何增減持。

彼時正值阿里開始向以影視為主的大文娛業務進攻的重要時期,前一年阿里剛剛耗資62.44億港幣完成了對阿里影業的收購,在投資光線前夕阿里還曾和騰訊、平安共同參與了華誼兄弟的定增。此外,阿里入股光線後不久雙方就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表示未來三年將在投資出品、發行、票務、衍生品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

在阿里入股後,時任阿里影業董事長的邵曉鋒擔任光線傳媒董事,和光線還達成了7項戰略合作。其中包括光線傳媒有權每年投資阿里巴巴5部電影作品不低於5%的份額,阿里巴巴有權每年投資公司5部電影作品不低於5%的份額(或以娛樂寶形式合作),與阿里影業共同製作或投資、發行5部(數量暫定)電影作品。同時光線和阿里約定,光線IP衍生業務優先與阿里合作;票務優先與淘寶網(後來轉移到淘票票)合作等,總之影視相關的權益優先與阿里合作。

不過,在那之後,阿里和光線肉眼可見的合作並不多。2016年光線主投的《大魚海棠》上映,阿里魚獲得了《大魚海棠》的獨家IP合作,包括12個品類32個品牌42件衍生品,涉及的合作平台包括阿里旗下的天貓、淘寶、聚划算等等,當年《大魚海棠》衍生品的銷量也達到了數千萬的量級;2017年暑期,雙方聯手推出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該片票房5.3億,只能算中規中矩,但相關衍生品卻賣出了3億之多。

阿里魚 X《大魚海棠》

合作還沒推進多少,光線卻在逐步往騰訊靠攏。2017年9月21日,光線控股的貓眼和騰訊系的娛票兒正式合併,讓此前處在三國混戰狀態的票務市場進入了兩強相爭的時代,而站在貓眼對立面的正是阿里旗下的淘票票。在那之後,光線主導的幾部影片背後都難再看到阿里系公司的身影。

而作為貓眼股東的騰訊(合併完成時持股15%),旗下的公司則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光線影片的出品、發行名單當中。2018年年初,光線又將手中的新麗傳媒股權轉賣,接手的正是從騰訊分拆上市的閱文集團;同年貓眼發布的招股書中顯示,騰訊的持股比例已經從合併初期的15%增漲到了16.27%。

2018年五一檔《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似乎成為了貓眼與淘票票情緒對立的頂峰。當時《後來的我們》出現大規模退票事件,作為出品方、發行方的貓眼遭到了諸多質疑與指控。面對質疑,貓眼表示退票事件與其無關,與此同時市場上出現媒體撰文稱是有利益相關方買通自媒體對貓眼進行汙衊,其「相關利益方」的背後所指自然也不難猜測。

此次事件後一個月,恰逢阿里和光線三年戰略合作到期之日,原本的協議中規定「期限屆滿後,如雙方認可前期合作,可共同協商將期限延長兩年」。然而雙方並沒有延續此戰略合作,光線於5月29日發表公告稱協議已經自動終止。

2018年9月,阿里影業CEO樊路遠因個人原因申請正式辭去光線傳媒董事職務,並且不再擔任光線傳媒任何職務;到了今年1月,阿里合伙人邵曉鋒也被證實已退出光線傳媒董事職位。

對於阿里來說,與光線四年的合作得到多少,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在與光線的合作之初,阿里以24.22元/股的價格進入光線的時間節點,定格在了光線業績的相對高位;受到行業環境和光線自身業績不佳影響,如今光線股價徘徊在了9元附近,即便計算上期間幾次股本轉送,現在的價格和阿里當時收購的價格相比也跌幅不小。

有知情人士告訴毒眸,目前的情況來看,「阿里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減持光線的股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FL_9mwBJleJMoPMWj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