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打雷谷堆多,十月打雷墳堆多!農村這句俗語沒錯,但有點誇張

2019-10-05     農俗俱樂部

不得不敬佩偉大祖國的生日,正好是農村農作物成熟的季節,多麼好的蘊意啊。

而對於普通上班族來說,最好的就是國慶的假期,可以回到農村幫忙秋收。

10月對於農村來說,是個重要的季節,因為農作物都成熟了,新一波的耕種又要開始。

而公曆的10月,其實只是農曆的9月,今年的9月29號,正好就是農曆的九月初一,差不多相差了一個月。

也就是說,公曆的十月份,正好是農曆的九月。

而關於農村的九月和十月,農村有那麼句俗語非常值得一說,乍一聽有點讓人害怕,但其實正是含義其實說的是農村生活的不易。

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這句農俗的含義吧!

九月打雷谷堆多,十月打雷墳堆多

這句話簡單理解就是,農曆九月打雷下雨對農作物比較好,對收成有幫助,自然就谷堆多。

而農曆十月打雷降雨,對農村卻是相當不利,非常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莊稼收成不好,換在以前,沒吃的自然只能餓死,自然墳堆就多了。

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麼?一起來看看!

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有多大?

農曆的9月,大多數的農村都在收割莊稼。

北方我個人不是很熟悉,作為南方農村,我老家這個季節大多在收割水稻、玉米,這是主要的農作物。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農曆九月的月初一直在下雨的話,其實對農作物的收割是想當不利的。

其實早在農曆八月的月末,一些農作物就已經開始在收割了,到了九月才進入正式的大收割季節,家家戶戶都忙碌在農田裡。

所以農曆九月初如果一直下雨,很有可能會耽誤田裡割下的水稻,其一直收不進去,稻子會在田裡發芽或者焐黑,影響稻米的質量,後期儲存也很容易發霉。

還有玉米,大多數農村掰玉米都會選擇大晴天。

一方面是保證玉米掰回去不容易受潮而發芽影響玉米顆粒質量,後期儲存也會比較省事。

另一方面,則是很多農村的田地其實都沒有通水泥路,大多是泥巴路,所以只能在天晴的時候,路上乾燥的情況下去收割玉米,不然要是下了幾天雨,牛車根本進不去,進去了,負重拉著玉米完全有可能打滑拉不到家,這對收割就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了。

所以針對我老家這樣的農作物情況,我個人覺得,這句農俗只說對了一小半。

而農曆九月中期和後期的話,的確是需要多降雨的。

根據我老家的耕種習慣,收割了水稻和玉米後,就要開始耕地種小麥和菜籽了。

小麥和菜籽剛播下後,如果遇到乾旱季節是很難發芽長出來的。

所以九月中期和後期,如果保證雨水充足的情況下,的確能讓小麥和菜籽長勢大好,來年的收成也會很高。

而農曆的十月(公曆十一月),打雷可就真的很反常了。

倘若到了十月還在打雷,或許溫度有些太高了,也是反常的氣候!

最主要的是,農曆十月份打雷下雨,暗示了可能溫度會很高,雨水很充足。

而農村老話常說「麥無兩旺」,如果十月份麥子在很好的條件下就瘋長的話,這可不是個好事情。

以前常聽說「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說的是大雪對於麥子的好處。

可前提是,下雪的時候麥子才剛長出很短的葉子,這樣的狀態遇到大雪來年收成才會好。

但如果十月打雷下雨,麥子已經長得很高了,那麼一旦遇到之後的大就很容易被凍傷,麥子可能就會被壓垮在地上,損害了的麥稈,怎麼可能長出好的麥子呢?

長不出好麥子,那麼來年春天返春就很不利,自然會影響麥子的收成。

以前農村除了糧食,可真的是一無所有,沒了糧食,不是只能挨餓麼?

小時候吃飯撒在地上父親都會叫我們撿起來吃掉,那時候也覺得不能對不起每一顆糧食,因為都來之不易。

長大後水稻高產,各種高品質的小麥品種和玉米種類,農民是比較容易實現豐收的,自然會覺得糧食沒有那麼寶貴了。

所以這句農俗放到今天來看,頗有些危言聳聽、誇張的意思,不過換在以前,則是很真實反映農村情況的。

在其他地方,關於農曆十月份打雷的農俗也有很多。

比如河北就說「十月雷,閻王閒」、「十月雷,人死用耙推」;江蘇一帶則是說「十月雷,人屍拌來堆」。

十月打雷不僅對農作物不好,還被人們看來是非常反常的異常天氣。

以前人們沒法解釋為何冬天還打雷,覺得異常天氣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

所以才覺得農曆十月打雷是不吉利的徵兆,是一種災難。

但是呢,農曆十月打雷雖然的確反常,但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蘊意,只是異常的天氣變化,的的確確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危及到農民來年的收成。

但真正是天氣要變壞,造成天災,人類也是沒辦法的。

所幸的是,現在的農村哪怕是收成不好,也會有積蓄養活自己,再不濟也能得到國家的幫助,不至於說被餓死的地步。

所以這句農俗,雖然反應了天氣對農作物莊稼的影響,但對於現在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來說,卻有些不應景和過時。

好了,又是收穫大豐收的農曆九月,願大家都感受到收穫的喜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D0in20BMH2_cNUgRC9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