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的《三都賦》為何能引起洛陽紙貴?寫得好不是主要原因

2020-06-23     人物派

原標題:左思的《三都賦》為何能引起洛陽紙貴?寫得好不是主要原因

左思,字太沖,因作《三都賦》而聞名。

與很多從小就顯露出過人才華的文學家不同,左思小時候不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據《晉書》記載,左思小時候向鍾繇、胡昭學習書法,又學鼓琴,都沒有學成。他父親見此就對友人說:「左思現在掌握的知識,比不上我小時候。」

如果別人說你不行,特別那個人還是你父親,很多人肯定大受打擊。左思卻有一股韌勁,他認為,別人說我不行,我一定要做好。聽了父親的評價,左思發憤圖強,勤奮向學,在約20歲的年紀足不出戶,花了一年時間寫出了《齊都賦》。

《齊都賦》描寫的是古代齊國的首都——山東臨淄,即左思的家鄉。對於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以及風土人情,左思還是較為了解,因此只花了一年時間就作好此賦。

寫完《齊都賦》後,左思信心大漲,寫作京都大賦的經驗也逐漸掌握,他又萌生了創作《三都賦》的想法。恰逢其妹左芬因才華出眾被晉武帝納入後宮,左思一家人遷往京都洛陽,左思有了機會拜見負責編修國史的張載,向他了解四川的情況,為作《三都賦》做準備。

左思作《三都賦》時構思十年,在家門口、庭院、房間、甚至茅廁都擺上了紙和筆,每想出精彩的語句,便立馬用筆記下來。他覺得自己知識不夠廣博,便擔任了「專管圖書收藏校寫」的秘書郎一職,在公職之餘便於自己查閱典籍。

歷時大約10年,左思終將《三都賦》作成。這篇《三都賦》流傳出來,時人紛紛抄閱,紙都賣斷貨了,一時間洛陽紙貴。成語「洛陽紙貴」就此而來,比喻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

這篇《三都賦》在當時為什麼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01

第一,名人效應。

左思出身寒門,他父親左熹剛開始是個小吏,後來擔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陽太守等,官職都不高,左思沒有拼爹的實力,而且,左思在人才濟濟的京都也沒什麼才名,因此,剛開始他所作的《三都賦》並不為世人所看重。

左思自認為其所作的《三都賦》不亞於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擔心人們因為看不起他這個人而廢棄他的作品。左思想了一個辦法,讓當時的名人為他的作品背書。當時安定皇甫謐有很高的聲譽,左思上門拜訪並將《三都賦》呈給他看,皇甫謐看了《三都賦》,很欣賞此賦,並為其賦作序。

接著,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注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 》作了注釋,並為之作序,陳留人衛權為此賦作了《略解》……

司空張華看了左思的《三都賦》,感嘆道:「左思是班固、張衡那樣的人物!讀完此賦讓人有文已盡而意有餘之感,歷時越久,越有新意。」

得益於這麼多名人的宣傳,《三都賦》在洛陽從此就火了。

02

第二,左思所作的《三都賦》能這麼受歡迎,也跟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有關。

三國末期,司馬懿與司馬師、司馬昭二子都是曹魏權臣。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晉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左思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

關於《三都賦》的撰成之年有多種說法,學術界一般認為《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是秦始八年(272)至太康三年(282),這時正是西晉建國初期,政權未穩之際。

《文選·三都賦》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一段文字,云:「思作賦時,吳、蜀已平,見前賢之是非,故作斯賦,以辨眾惑。」

清朝史學家王鳴盛說:「左思於西晉初吳、蜀始平之後,作《三都賦》,抑吳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晉承魏統耳」。

左思的《三都賦》內容上突出了三國鼎立中曹魏的正統地位,為晉承魏統的合理性提供理論依據,契合了當時統治階層及朝野上下普遍認同的「正統觀」。

03

第三,《三都賦》確實寫得好。

這篇左思花了近十年時間才完成的大作,分為《魏都賦》、《吳都賦》以及《蜀都賦》三篇,全文加上總序共12061個字,以一年365天來算,10年即3650天,相當於左思每天寫3.3個字。雖然寫文章不能這樣量化計算,但左思確實花了10年左右的時間才將《三都賦》一字一句推敲琢磨出來。

其中,魏都指的是魏國的都城,當時的鄴城,如今的河南安陽;吳都指的是吳國的都城,當時的建鄴,如今的南京;蜀都指的是蜀國的都城,即成都。這三個地區,魏都位於北方,吳都位於南方,蜀都位於西南,彼此相距甚遠,不同的自然環境下衍生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差異也很大。

要用簡潔的語言將三個差異這麼大的地區概況描述精準,難度很大,對於作者本身的知識以及寫作技巧要求也很高。因此,左思在十年間花了很多時間去收集和整理三個都城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等相關資料。

張衡的《二京賦》和班固的《兩都賦》珠玉在前,《三都賦》需要另闢蹊徑才能不致於被埋沒。左思選擇在模仿《二京賦》的基礎上,儘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和實事求是。

這一點左思在《三都賦》的總序中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誌。風謠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長者,莫非其舊。何則?發言為詩者,詠其所志也;升高能賦者,頌其所見也。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實。匪本匪實,覽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貢,《虞書》所著;辨物居方,《周易》所慎。聊舉其一隅,攝其體統,歸諸詁訓焉。」

主旨就是:美化一樣東西,貴在能按照它本來的面貌,而不加以誇大;讚賞一件事情,也應按照事情的實際情況,不做任何虛構。不是本來面貌也不是實際情況,看的人怎麼相信?

左思希望讀者「見『綠竹猗猗』於宜,則知衛地淇澳之產;見『在其版屋』,則知秦野西戎之宅。故能居然而辨八方。」左思追求賦體的寫實,符合了當時人們的閱讀心理。

起初,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剛入洛陽,想寫《三都賦》,聽說左思也在寫《三都賦》,寫信給弟弟說:「這裡有一個粗鄙之人想寫《三都賦》,等他寫完後,我就拿來蓋酒罈子吧!」等到左思完成《三都賦》之後,陸機從心底嘆服,認為自己寫的《三都賦》絕對不可能超過左思,果斷停筆不寫了。

遺憾的是,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西晉,擁有傑出文學才華的左思因為出身寒門,始終無法出頭,鬱郁不得志。

因《三都賦》聞名西晉之後,秘書監賈謐請左思主講《漢書》。賈謐在八王之亂中被誅,左思遂退居宜春里,一門心思撲在典籍上。齊王司馬囧命左思為記室督,左思辭疾不就。等到張方肆意暴虐,禍害京都洛陽時,左思全家搬到了冀州。55歲時,因病而死。

縱觀左思的一生,才華出眾卻不被重用,還曾因為容貌問題成為別人的笑柄。

據《世說新語·容止》記載,潘岳(潘安)擁有美好的姿容和優雅的儀態,年輕時夾著彈弓走在洛陽大街上,遇到他的婦女無不手拉手地一同圍住他。左太沖長得非常難看,他也來學潘岳到處遊逛,這時婦女們就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來。《晉書》上也說他,貌寢,口訥,而辭藻壯麗。

瑕不掩瑜,雖然沒有出色的容貌,左思卻擁有很多人都沒有的專注與堅持,這才是最美好的特質。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晉書》、左思《三都賦》研究、淺議左思《三都賦》的寫實性、關於《三都賦》以後「都邑賦」的展開情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2D-3nIBd4Bm1__Yj9k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