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孤獨 就有多優秀

2019-07-24     拾叄讀書

奧普拉曾說過:「所有那些獨處的時光,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正是孤獨讓你變得出眾。但凡那些才華橫溢、有所作為的人,都是會享受和利用孤獨的人,他們在孤獨的時候積蓄能量,才能在不孤獨的時候爆發和綻放。但凡那些害怕孤獨,成天在飯桌、酒桌、夜店、歌廳里尋找存在感的人,一定都會淹沒於芸芸眾生。

笛卡爾說:「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頭,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過程中產生了智慧。」所以說,我們需要孤獨。「自省的孤獨勝過一切鼓勵。」

相比於西方人,中國人更加害怕寂寞,害怕孤獨,害怕跟自己相處。不懂得怎麼享受一個人的時光;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想從別的眼中尋找自己的存在感。為了不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而刻意或硬著頭皮頻繁參加一些沒什麼實際價值的社交活動。

曾幾何時,合群成為社會主流思潮,是一個人在集體中應有的優秀品質。否則 你很容易被周圍人告誡:如果「不合群」,你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以為不合群是件多麼可怕的事。不合群的人還被斥之為情商低,被人排擠,融入不了任何圈子。過度娛樂、追星族、藝考熱等正是迎合了某些合群人的浮躁心態。

周國平在《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一文中寫到。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善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成長,就是先學會與孤獨相處。正是孤獨,讓我們區別於他人。沈從文、郭沫若、郁達夫等作家都是在某一方面專精,並不擅長和人打交道。

事實上,古往今來許多有大成就的牛人,如牛頓、愛因斯坦、叔本華、尼采等巨人,在他們所處的世界,都有點格格不入,有點不合群。叔本華甚至宣稱:「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識的貧乏,以及俗氣成正比。」

試想這樣一群優秀的人,如果他們屈從於內心的妥協,屈從於主流的思潮,做著言不由衷的事,他們還會這麼成功嗎?內心不堅定的人,跟隨主流風潮,往往可能取得一時成功,結果還是要走向衰敗,一蹶不振。而那些始終堅持自己觀點,不顧冷眼旁觀,甚至不屑譏諷指責的人們,才能在時代中存活下來,屹立在人們心中。

你夠優秀嗎?請先問問自己:你夠孤獨嗎?我們每天都在馬不停蹄地奔跑,卻忘記了花費時間來消化吸收。而孤獨是世界上最好的消化工具,所以,沒有什麼能比孤獨更滋養一個人了。能夠孤獨的人,才能萬物皆備於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tK5MGwB8g2yegNDwZ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