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學習哥
來源:初中生學習
今天從一位一線老師的回鄉見聞說起。暑期回到老家,她發現曾經活力滿滿、滿腦子新奇想法的鄰家孩子,如今沉迷刷抖音,連招呼都懶得跟人打了。
還有小侄子,千呼萬喚才到飯桌上,兩三根排骨,兩口飯,三扒兩噎,匆匆吃完,把碗一丟,捧著手機繼續窩在沙發上。
我爸跟他說話,他理都不理。
哪怕在看書寫字的時候,小眼睛老是瞄著手機。
她由此看到了,手機正在慢慢「殺死」孩子們。
殺死了他們的天真活潑,殺死了他們的好奇心,殺死了他們的求知慾。
殺死了他們的身體健康,殺死了他們的文明禮貌,殺死了他們的上進心。
1
喜歡玩遊戲,上癮、停不下來
「在現在農村,被手機廢掉的孩子有一大批。」
「由於多數年輕父母在外打工無法監督孩子,人手一部手機成了農村孩子的普遍現象,吃雞遊戲成了他們的最愛。」
「老師即便發現了學生沉迷於遊戲的事實,除了暫時沒收手機、苦口婆心地說教之外,很難採取其他有效的管理措施。久而久之,農村的很多中小學生對於讀書就失去了興趣。」
這是一位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觀察到的、目前鄉村教育的嚴峻現實。
有農民家長向他訴苦:現在的孩子簡直無法管教,他由此開始走訪學校,校長提供的成績單令他吃了一驚:有的小學整個學校學生兩門功課成績相加都達不到60分及格線。而中學的問題更嚴重,以某中學七年級數學成績為例:
通過上表可見,全校7年級數學的及格率僅為14.85%,而優秀率更是少的可憐,僅為0.36%。從表中成績不難看出學校暗中進行了好壞班級的劃分。而僅有的兩個好班算是維持了學校的一點體面。事實上,年級越高,成績越慘不忍睹。
當農村孩子爬牆、打鬧、早戀、玩網遊現象泛濫的時候,我們無法去責怪這些孩子,也無法去苛責他們的父母、老師。
農村無法與城市相比,在城市中產可以為孩子沉迷網遊在朋友圈中憂心痛斥《王者榮耀》的時候,農村父母是沉默的、無人代言的大多數。
據《焦點訪談》報道,今年13歲的小光,家住河南扶溝縣源屯村。暑假期間,他的時間主要都用來玩手機遊戲。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小光雙手還在不停撥弄手機,他的視線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手機螢幕。
小光現在的情形讓他的母親十分痛心,因為在一年前,小光並不是這個樣子。整面牆的獎狀,曾經是小光母親的驕傲。如今,這些獎狀卻令她十分難過。小光告訴記者,以前自己學習成績在年級前三名,而現在成績是後三名。
沉浸在遊戲中打打殺殺,小光對於現實世界的追求也已經蕩然無存。他說,對將來沒啥打算,初中畢業以後不上學了。小光目前的狀態,讓他的家人都失望萬分。
小光的情況並不是孤立的現象。在村子裡隨便轉一轉,樹蔭下、牆根邊,都是玩遊戲的孩子。他們說,喜歡玩遊戲,上癮,停不下來。
2
這些家庭有個共同點
受到手機影響,一些由於手機遊戲引發的極端事件也常常發生。
去年12月,四川瀘州的一名17歲少年為了給遊戲充值,對鄰居實施持刀搶劫,在被抓捕時依然呼喊:你抓我可以,等我把遊戲退了!
今年8月,在江西吉安,12歲的少年湯某為了玩遊戲,從商店將他人的手機偷走。
今年5月,福建泉州一名14歲少年因沉迷遊戲,與母親溝通時發生爭吵,情急之下,用剪刀刺傷母親,並站在空調外機準備跳樓輕生,所幸被消防人員救下。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張錦濤認為:
「我們發現,經常玩遊戲,經常上網的這些人,他對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容忍程度是更高的。我們預測,這麼長期下去,可能也會增加他對一些不良行為的接受度,包括對自己價值觀也有一些不良的影響。」
教育專家三川玲曾深入研究了孩子玩遊戲誤入歧途的案例,發現這些家庭有這些共性:
共性一:窮
這些家庭都屬於進城務工人員,家境都不富裕,掙的每分錢都來之不易,都可以稱為血汗錢。
孩子打賞遊戲主播的4萬元是環衛女工的數年積蓄,買遊戲皮膚的11萬元是夫妻積蓄多年打算買房子的存款——孩子玩遊戲的豪爽手筆跟窘迫的家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使人不僅要問,為什麼越是貧窮的家庭越容易出產敗家小孩?為什麼越艱難賺回來的錢孩子越不懂得珍惜?
共性二:忙
這些家庭的家長顯然都忙於生計,或者是單親家庭,或者是丈夫長期在外打工,靠妻子一人「拉扯」孩子,無一例外很忙。
他們也許跟孩子天各一方;也許跟孩子天天在一起,但都缺乏真正意義的心靈溝通交融,彼此就像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而且,特別悖論的是,越是窮的人越需要忙,越為生計奔波的人越沒有時間維護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這又為進一步的忙、累、窮埋下伏筆。窮和忙形成了生活的惡性循環。
共性三:乏
他們對教育孩子可謂是束手無策,孩子可以在他們面前肆意撒謊直到記者幫忙找到證據,可以坐或火車離家出走最後還要跟母親談條件,可以一言不合就跳樓……而他們的要求極低「孩子願意認錯就好了」。
共性四:推
那個得知女兒轉出5萬元的媽媽,第一個動作是打電話給警察,強烈要求把女兒「抓」起來;那位兒子打賞遊戲主播4萬元的父親,最立即的訴求是要求遊戲平台把錢退回來……出生於小縣城的我,很熟悉這樣的人群,他們甚至離婚了會要求有文化有見識的親戚給他帶孩子——理由是自己帶不好,親戚帶得好;他們也會經常要求學校和老師「打」自己的孩子——老師,孩子不聽話你隨便打。但潛台詞是教育孩子的任務就交給你了!
他們習慣了把所有責任都歸因於社會、政府、可惡的黑心商人,很少想一想自己少做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3
不能讓孩子被手機廢掉
這些鄉村「遊戲」少年在一二十年後,將成長為青年、壯年,成為社會這一肌體上的重要部分。他們是如何成長,是哪般模樣,也將影響著未來城鄉、社會、國家的DNA。如何讓他們在昂揚向上的年紀奮發圖強,而非迷醉於網遊中的幻境,也正引起更多人的警惕。
在中國家長還在縱容孩子玩手機的時候,看看法國出台了一個什麼舉措?
禁止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新法案規定,學生在整個校園和教室都不得使用手機據統計,12-17歲學生手機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0%,中小學生禁用手機是馬克龍上台後提出的重要舉措之一,法國教育部部長宣布,這一舉措在2018年9月開始實施。
其實不光法國,歐洲很多國家也陸續出台相關政策,雖然我國還沒有任何針對中小學生手機使用禁令,但希望家長引起重視,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教育來自於家庭。
讓孩子放下手機、愛上學習,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1.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家長要跟孩子交流「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一個人的學習不應該只限於教科書,生活是最好的學校。我們都有這種經歷:
- 去爬山,如果你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那你對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別人深;
- 去海洋公園,如果你對海洋動物的習性很了解,那你一定比別人更興致勃勃;
- 去歷史博物館,如果你對這段歷史缺乏了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興趣,只是為了孩子而來;
- 去旅遊看古建築,如果你沒有建造此建築的背景知識,那此建築只能成為你到此一游的紀念而已。
如果你認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會有相同的認識,因為激情是會傳染的。
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理念:你不是考試機器,你也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而學習。你是為了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從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學習;你是為了增長智慧,為了探索你的獨特個性、人生價值,從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快樂而學習;你是為了更充分運用你的特長和才能去幫助他人而學習。
在聊天中告訴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你會逐漸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不擅長什麼;會學習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讓你今後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做你感興趣的事。
2.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你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
制定界線:比如,暑假作業在什麼時候完成,必須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誰求助等。
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包括完不成作業開學後需要承擔的後果,作業錯誤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評等,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約定。
規則制定好後,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偶爾提醒:功課做了嗎?告訴孩子,如果他哪門學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找解決辦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時間,知道輕重緩急,不要過多涉入,只是有時表揚他的時間管理做得很好。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3.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布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台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了一顆糖還要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這就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學習哥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與磨合,孩子會有一個飛速的成長,一起努力吧!
4
最後,送家長朋友們兩句話:
第一句是:人類發展的歷史證明,「沒有任何力量能毀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第二句是:今天,無論你掙多少錢,有多麼輝煌騰達,如果孩子培養失敗了,你都有一個足夠落寞淒涼的晚年!今天,無論你多麼的平凡普通,孩子培養成功了,你就會擁有一個足夠幸福安康的晚年!
聲 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中國青年報、焦點訪談、童書媽媽三川玲、等鳥人等,由初中生學習(ID:czsxuexige)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 文章內容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