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作為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趣事呢?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宮殿型建築。據說,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傳說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如此宏偉的建築,僅靠北京本地的建築材料,顯然是不夠的。那麼其餘的磚石、木料等物,要如何運抵北京呢?答案有一個:相當一部分是順著中國大運河「漂」來的。當然,這個「漂」是比較形象的說法,是指它們由河運而來。據資料記載,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參與紫禁城工程建造的工匠多達百萬。以故宮三大殿前後的御道石為例,這些石塊每塊長16米,寬3.17米,重量超過200噸,為運送這些巨石,動用的民工超過兩萬人。再說木材,那時,最初為紫禁城採伐的木材是產自西南地區崇山峻岭之間的珍貴木材——楠木。據王亞民介紹,僅以故宮乾清宮為例,據老工匠估算,從地面到頂層大約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的木料,一座宮殿所用材料數目就如此驚人,更不用說整個故宮的宮殿所需的木材了。修筑紫禁城所耗費的磚石數量同樣巨大。據統計,整個工程僅用磚便多達8000萬塊,其中許多磚塊來自山東臨清。王亞民說,而鋪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大殿地面的金磚產自蘇州,是經歷了繁瑣的燒制工藝後製成的。
由此可見,建造紫禁城很多材料堪稱集合「全國之最」。且不說別的,登上太和殿,看到的盤龍柱都十分高大,其重量可想而知。數量眾多的磚石、龐然大物一般的楠木,如果走陸路,運輸工作何其繁瑣。古代中國人民用智慧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明朝時候運輸紫禁城的工程材料,京杭大運河發揮了很大作用,比如來自雲貴等地的巨大木材,砍伐之後通過當地河道轉入長江,再漂至運河,最終抵達通州碼頭,再運到建築現場。有趣的是,那些巨大的木頭在河水裡漂了一路,抵達北京的時候由於長時間浸泡,木材本身所含的樹膠已經被沖洗掉了,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其他一些輔助手段,最終將那些巨大的石塊等順利運到建築現場。
故宮博物院的「活字典」
耿寶昌,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文物局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博物館顧問、首都博物館顧問、炎黃藝術館鑑定委員會會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身為文物鑑定大師,耿寶昌卻謙虛得像個小學生。他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他的家裡沒擺一件藏品,到處堆著一米多高的書籍,只留下走路的一條窄道兒。他博學多聞,50多年前發生在收藏界或博物界的一些趣聞軼事,仍能娓娓道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讚他為「活字典」。九十有三的耿寶昌,至今仍堅持到故宮南三所辦公室處理案頭工作,同時「與年輕人談談,學點新的知識」。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古陶瓷鑑定方面的人才,他們遍布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是古陶瓷研究領域的帶頭人和領軍人物。
耿寶昌認為鑑定古陶瓷生涯是一種「文化享受」。據說故宮養心殿之名取自孟子「養心莫善於寡慾」。耿寶昌淡泊名利,嚴於律己,於無欲中有所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半個多世紀裡,他閱寶無數,曾把自己數十件瓷品、銅器捐給故宮,他也從不接私活搞鑑定,人稱「中國文博收藏界的楷模」。這正是耿寶昌的成功之路、長壽之道。
多災多難的「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直到清代,才改名為延禧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一場大火,開啟了延禧宮此後多災多難的百年歷史。這次大火燒毀了延禧宮正殿、後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就剩下宮門。延禧宮與其它宮殿不同,在宣統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緒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築--水殿。當時對這座西洋宮殿的設想是:水殿的牆壁隔著兩層玻璃,玻璃夾層里注水養魚,在建築外面也注水養魚,環以假山相饒。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水殿的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類鈔》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牆,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製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當時端康太妃想藉助修築此水殿而彪炳千秋,甚至還拉著隆裕太后題匾額曰"靈沼軒",然而,水殿還沒有修築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
溥儀下令鋸掉部分門檻
在辛亥革命之後,溥儀被迫退位,但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幾間宮室里,依然有人伺候著他,他也照樣過著皇帝般的日子。有一年,前清的一位舊臣送給溥儀一件稀罕玩意兒,自行車。溥儀一見就喜歡上了,沒多久就騎著車在宮裡來迴繞,覺得很是過癮。婉容見溥儀騎車玩得很開心,自然也要學騎車,可是就一輛自行車,到底誰來騎,有時兩人還要爭半天。後來溥儀索性下旨,要大臣們再送來幾輛自行車,以供宮內使用。
可是,自行車是有了,煩惱也多了。因為宮內那高高的門檻經常會成為騎自行車的障礙,沒騎多遠,就要下車,然後搬著自行車跨過門檻,這才能再次騎上。於是,為了騎車方便,溥儀下旨要鋸掉那些礙事的門檻。可是這一舉動卻遭到了以隆裕皇太后為代表的那些遺老遺少們的一致反對,大家認為假如鋸掉了門檻就是破壞了風水,壞了祖宗的規矩。可溥儀哪裡要管這些,他也只是裝作表面上聽話,背地裡還是琢磨著如何能去掉這些礙事的門檻。後來趁著隆裕皇太后生病,溥儀還是找來兩名親信太監,吩咐他們從御花園入口處順貞門東側的門檻開始鋸起,這樣一直往南,經集福門、瓊苑西門、長康右門,再往西長街的近光右門和內右門的門檻全部鋸掉。隆裕皇太后見事已至此,便也不再過問,索性由著溥儀的性子去。這便是故宮內的一些宮室沒有門檻的原因,其實不過是個任性皇帝處在好玩的年紀而辦下的趣事罷了。
乾隆皇帝和他的三希堂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館養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後改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曆即乾隆帝的書房,也是其作為養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顯的標誌。乾隆皇帝書寫的「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墨跡,至今還懸掛在牆上,匾額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書法)。另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有一處「三希堂」,藏有被國民政府遷台時帶去的《快雪時晴帖》真跡。三希堂始於乾隆朝,後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都從未有任何變動,至今仍保持原貌。三希堂內僅八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彌補了空間的不足:狹長的室內進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兩間小室,裡邊的一間利用窗台設擺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設置一鋪可坐可臥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設在高炕坐東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書「三希堂」匾名,「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對聯分別張貼在御坐的上方和兩旁。
低炕牆壁上五顏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對面牆上落地大玻璃鏡盡收其中,小室立顯豁然開朗。此外,小室隔扇橫眉裝裱的乾隆御筆《三希堂記》,牆壁張貼的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王羲之學書圖》、沈德潛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達的山水畫等,更為三希堂增添了無限韻致。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第二種解釋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在當時,這兩層含義是並重的。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尤擅書法,曾多次在全國尋求歷代大家的名貼,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古代墨寶,被乾隆帝所珍愛,稱為「三希堂法帖」特意貯存在此,不時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已經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