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國慶票房創新高,傳媒板塊為何跌跌不休?

2019-10-09   老司基一枚

節後第二個交易日,A股繼續上演探底回升好戲,2900點失而復得。

在wind眾多熱點題材中,老司基發現,影視題材最近的市場熱度最高。不過,雖然熱度高,可二級市場股價並不太買帳,影視板塊表現差強人意。最近5日、最近10日均出現下跌,而且主力資金均為大幅凈流出狀態。

許多小夥伴比較關心:國慶票房那麼高,傳媒板塊為何跌跌不休?以前估值偏高的傳媒板塊,現在是不是到了重新布局的好時機?今天老司基就來簡單聊聊這個話題。

票房新紀錄誕生!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8日數據顯示,9月30日至10月7日我國電影票房為50.5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比此前的同檔期紀錄增長86.42%。重點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和《攀登者》位列檔期票房前三名。

數據顯示,國慶檔8天觀影人次為1.35億,同樣創同期歷史新高;國慶節當天電影票房達7.96億元,創下非春節檔單日票房的新紀錄;三部重點影片8天的票房分別為22.23億元、19.75億元、8.23億元。

另外,在國慶檔期的拉動下,截至10月7日,今年總票房達522.47億元,同比增長2.74%,其中國產影片327.93億元,市場份額為62.77%;今年票房過億元影片已有63部,其中國產片33部,票房前10名影片中國產片有7部。

傳媒板塊緣何跌跌不休?

與票房大賣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許多影視股在長假後首個交易日被集體砸盤。截止8日收盤,《攀登者》的主出品方上海電影被死死的按在跌停板上。其他有參與到三部影片製作發行的中國電影、幸福藍海、北京文化均大跌超9%,光線傳媒、萬達電影跌幅均超7%。9日,上海電影盤中再次觸及跌停,這也是9月30日以來的連續第三個跌停,截至收盤仍大跌近8%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影視股近期都已經歷一波大漲,如上海電影在近2個月的漲幅接近50%

一邊是票房大賣,一邊是傳媒板塊在節後跌跌不休,原因何在?

老司基覺著,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股價已經提前反應高票房預期,節前紛紛大漲,節後短期利好兌現,順勢殺跌;二是熱門電影的票房分帳對上市公司的利潤貢獻有限,換句話說,票房大賣並不能一下讓上市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市場人士表示,一部商業電影從立項、籌劃演職人員、配組進場拍攝、影片宣發到最後的公映,往往需要歷時2-3年。但在票房分帳上,約有一半的票房收益被電影院線抽走,還有一小部分要繳稅,剩下的才主要由影片的出品方和發行方進行分帳。

另外具體到每部影片,其出品方和發行方的合作方式也不盡相同。粗略看來,出品方僅能分到電影票房的33%-35%。一部電影的出品方想要賺到錢,票房至少要達到製作成本的3-4倍。考慮到聯合出品、聯合發行,因此各方獲得的票房分帳十分有限。

傳媒能否上車?

近兩年來,熱錢不斷撤離影視行業,資本寒冬從而帶來影視寒冬。同時,自2017年9月開始,政府不斷對影視行業收緊監管,2018年更是監管大年,對演員納稅和薪酬、內容審查制度和題材把控上異常嚴格,導致許多影視項目被暫停或解散。在這兩大因素的作用下,影視劇集拍攝數量大幅減少。

有券商研究機構認為,這會導致不少公司併購標的業績承諾不達標,因此大額計提商譽減值損失,出現虧損。渤海證券則預計政策對行業監管將持續嚴格,2019年全年會維持此趨勢。

老司基個人覺著,傳媒板塊仍需要一個中長期的過程來等待市場完成自我調節,短期出現行業拐點的機會較小,建議各位小夥伴以中長期的角度看待該板塊的投資機會比較好。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中證傳媒指數(指數代碼:399971)的估值情況。截至10月9日,中證傳媒指數最新市盈率(PE-TTM)為33.97倍,處於歷史估值百分位的29%,低於平均值的45倍;市凈率(PB)為2.64倍,處於歷史估值百分位的12%。

之前,老司基的定投實盤中布局了鵬華中證傳媒指數基金,後在3月初選擇了全部賣出,主要考慮是傳媒板塊2018年的業績情況實在太糟糕,導致傳媒指數的估值瞬間大幅攀升,也就是上圖中老司基用紅色圓圈標註的地方。從2019年3月1日至10月9日,中證傳媒指數下跌了28%,算是躲過一小劫。

這個案例也說明,定投只選擇指數低估還不行,盈利能力還必須能跟上,兩者缺一不可。

選到低估的優質資產,才是終極目標,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