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啟動2019棚改,老街被列入!千萬別錯過了

2019-12-02     宜豐會長大叔




前天我縣開會,正式啟動了2019年全縣棚改工作。今年是全國棚改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年,明年開始,棚改就要成為歷史名詞了。認真看了一下微信群中流傳的銅鼓2019棚改表,有銅鼓老街地塊,並且有很多領導和很多責任單位挂帥,可想而知政府是多麼重視老街棚改。



至於國家為什麼要傾全力為咱老百姓搞棚改,大道理咱也說不出來。請大家看看下面這張圖,這是近些年發生在銅鼓周邊的一點小事,聽說銅鼓也有震感。有些銅鼓預製板房的住戶,打著赤腳往外跑,驚恐地問:剛才是不是有壓路機過~~



據我所知,銅鼓老街90%的人民是非常迫切希望政府動工改造老街的,聽說已經派代表多次去縣裡反映改造老街的迫切願望,但由於種種原因吧(具體啥原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反正現在的老街面貌,我不說大家都明白,那個破爛模樣已經徹底淪為銅鼓的貧民窟了,並且是沒有之一)。



其實我們是一直關注著老街的一舉一動的,我們肯定希望銅鼓老街能夠儘早改造完成,讓全體老街人民能夠圓新居夢。但小編也知道有關部門已經在銅鼓老街張貼過幾次規劃圖的,這不一眨眼13年過去了,張貼規劃圖的鋼管都繡斷了,但老街人民的新居夢還在繼續做著,這次政府真的要動工改造老街,怎能不讓小編替老街人民感到高興呢?


不過高興歸高興,有些話我還是想對老街人民說哈,說得對,就請老街人民點個贊,說得不對呢,也請老街人民多多包涵,畢竟這只是代表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人家。


政府張貼的幾次規劃圖,畫得多好啊


我們銅鼓縣自從去年大規模啟動棚戶區改造工程以來,去年共有至少1000多戶家庭拆遷改造吧?但這麼大的拆遷量卻沒有發生一起因為棚改而導致的信訪事件,這充分說明政府的棚改政策是非常得民心的。既然有這麼得民心的好政策,那銅鼓老街如果今年再棚改不來的話,那真是過了這個村就真沒有那個店了……不知道又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趕上這麼好的政策了。要知道,人生沒有幾個十三年可以等待啊~~~



好了,小編也不多說了,老街人民肯定明白我的意思啦……反正破敗的老街和居住在這裡的人民,不要幻想著今天賴在這裡不走,明天的老街就會變成周莊、烏鎮或麗江古城……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哦?所以拋棄幻想,抓住最後一次棚改機會,早些搬到寬敞明亮的新房子裡去,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最後:

讓我在此祝福老街人民早日住上新房,高高興興搬到新房裡去過年!!還有就是銅鼓的房價,千萬不要搞得和去年一樣,棚改剛剛有了一點消息,房價就漲了許多,這樣非常不好!希望今年不會再發生去年這樣不好的事情!!



附:


一生的情懷

記憶中的銅鼓老街

追尋童年時光印記


作者:落葉的梧桐


我的整個童年時期都是在銅鼓老街上度過的。緣於最原始的記憶,我對老街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情愫。



那時父親是幹部,我們家就住老街。那是街尾的一棟老房子。老街不過幾百米,卻是銅鼓縣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記憶中的老街有不少老行當。街尾有一家打鐵鋪,一個補鍋攤。打鐵的人家姓周,一天到晚見那對父子守著一爐通紅的爐火,光著膀子對著那燒鍛過的鐵塊叮叮噹噹不停地敲打,來找他們打農具的人可真不少。補鍋的通常是圩日子才擺開家什,破盆爛碗一溜排開,補鍋佬(當時人們就是這樣稱呼的)把風箱拉得呼哧呼哧響,那一雙粗大的手卻是異常靈活,不時用沙包兜著火紅的鐵水快速按在鍋的破損處,然後用紗布卷蘸著黃泥水在新補處塗刷,一股股白煙吱吱冒起,不多的功夫就能將鍋補好。



街尾還有一家理髮店、一家客棧、一家染衣坊。開客棧的是一對和藹可親的老夫婦,街上的孩子都親切地叫他們公公、婆婆,客棧門口常有人在聊天,走南闖北的人喜歡顯顯他們不凡的見識。染坊門口支個灶放上一個大鐵桶煮染料染布,一般都是將白布染藍或染黑,更複雜的工藝也做不來。



街的中部最熱鬧。早時有個空地,平日裡,我們常在那裡捉迷藏、遊戲打鬧。



對面是食品站,食品站是憑肉票買肉的地方。在計劃經濟時代,賣肉可是個好工種,想買塊好肉,買排骨,你得認識食品站的人讓他們幫留著,否則很難買到。



街的中部還有一家做雨傘的店鋪。雨傘鋪里堆滿了傘托傘輻傘柄等原材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不起眼的東西組合起來糊上棉紙,畫上圖案,刷上油漆,漂亮的油紙傘就做成了。後來有了帆布傘、尼龍傘,油紙傘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上學後,父親的單位搬到街頭新建的辦公樓,我們家也跟著搬到了街頭。財政、稅務、銀行、郵電局等單位集中在這一大塊。電影組經常在大院裡放電影,我們從可以通過一個小側門直接進入院內,那時最讓人開心的事莫過於看電影了!雖然來來去去只放那幾部片子。



隔壁有間破舊房子,住著一個孤老頭子。他無依無靠,也不太愛理會人,但他會做麥芽糖。我經常依在他家門柱看他做糖。他將鐵鍋里熬好的黑紅色的糖膏掛在一個大木鉤上反覆不停地拉扯,直到把那糖拉得金黃透亮再放到岸板上切成條狀,碼放在貨擔里,而後挑出去沿街叫賣。三三兩兩的孩子遞上5分1角,他拿著小鏨輕輕一敲,得到糖塊的小朋友們歡天喜地,一塊糖用不了幾分鐘就吃完了,但心裡卻可以甜上一整天。為了能在第一時間買到老頭的麥芽糖,我很小就學會檢破爛、摘豬草賣或是打點小零工賺些零花錢,因為從母親那要零花錢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對面是一家診所,醫生鶴髮童顏,戴著一副金絲眼鏡,張嘴說話便見滿口金牙。他的最大特長就是為人家鑲金牙,那時鑲金牙是件很時髦的事,有的人牙齒好好的也要去鑲上幾顆金牙,為的是一開口就可以晃到別人的眼睛。



上高中後我就離開銅鼓,家人也相繼遷離,很少回那裡了。這幾年,經常憶起在銅鼓度過的童年時光,找機會回去看過幾次。儘管銅鼓有了更多的新街道,建了很多新樓房,但老街還保留著,只是已經顯得更加破舊不堪。漫步老街,我打量著它,它打量著我,老街似一個走了遠路的老者,側著老舊的身影,眯逢著雙眼以滄桑的目光,看歲月的變遷,感受世態的炎涼。我憶起他泛黃往事,它也一定想起那個扎羊角辮,玩編花籃、跳橡皮筋的我。哦,老街,一如老外婆溫暖的懷抱讓人牽掛一生!


圖片來源:老青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kUG0m4BMH2_cNUg1P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