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程唯珈
做了10年講解員,講解稿都可以放在桌上摞起「高塔」了,自己付出的勞動究竟被認可嗎?北京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高源曾經這樣懷疑過自己的付出。
望著手中鮮紅的副高級職稱證書,他知道這是社會給予他最好的證明。
12月24日,全國首批科學傳播專業高級職稱證書頒發儀式在京舉行。包括高源在內的一線講解員、各類科普公眾號「網紅」、高級工程師等75人獲北京市首批科學傳播專業高級職稱。
北京評出科學傳播專業高級職稱,這在全國還屬首次。「這對科普講解事業是雪中送炭!」高源感慨。
幹什麼就評什麼
此次職稱評選,高源的申報材料是以自己講解詞為藍本,撰寫的一本書。
不要小看這份講解詞,這正是專職講解員的特長,因為它們是絕對原創的。每份講解詞的誕生過程都不簡單,在初創之後,要經過藝術加工和科普加工,極為燒腦。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樣一套極耗心力的講解詞其實時間很短就需要重新創作。
隨著博物館展品的更新和新研究成果的出現,「兩年不到就全廢了!」高源告訴《中國科學報》,他時常苦悶於自己工作的價值難以體現。
像高源這樣有著類似困惑的科普人員不在少數。
目前,北京市有科學傳播專業技術人員5萬餘人,主要集中在科技場館和科普基地。近年來也湧現出一批通過網際網路、新媒體等大眾傳媒渠道或校外培訓機構開展科普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
儘管這些從業人員取得了專業的成果和業績,具備了晉升相應職稱的條件,但由於缺乏規範的行業資格評定標準和評審組織而失去晉升的機會。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9年6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市科協按照該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要求,聯合印發《北京市圖書資料系列(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資格評價試行辦法》,首次增設科學傳播專業職稱,並設置正高、副高、中級、初級4個層級,滿足各梯次科學傳播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需要。
北京市科協人事部負責人介紹,作為北京市職稱制度改革的產物,科學傳播人才職稱評審的新政策,直接落實職稱制度改革相關要求,破除 「唯論文」的做法,解決人才評價「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問題。
「與其他專業技術職稱不同,科學傳播工作的跨界性很強,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方面面的專業和知識。它並不強調在某個專業多麼『專』,而更加注重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 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能力、業績和水平。」該負責人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傳播人才職稱評審注重體現分類評價,即「幹什麼,就評什麼」。
讓科普工作者有盼頭
據北京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科學傳播專業高級職稱評審通過人員具有單位覆蓋面廣、專業領域多元、申報人員學歷較高、年齡層次分布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等特點。
陳冬妮就是其中高學歷的代表。她是北京天文館副館長、北京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從事科普工作已有13年。
2001年,陳冬妮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碩博連讀。
那時,這項歷史悠久的中德項目是首次與中國天文學界「聯姻」,她的導師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景益鵬。
培養一名天文領域的基礎科研工作者極其不易。
5年苦讀,陳冬妮對宇宙學有了深刻的理解。當她決心放棄科研之路,選擇去北京天文館工作時,眾人不解。
「你想好了嗎?」景益鵬擔憂地問。因為在當時的天文工作者看來,如果去了天文館,就意味著告別天文科研的主流前沿,對於陳冬妮這樣的人才實屬可惜。
陳冬妮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她告訴《中國科學報》,一次她去國家級貧困縣四川省屏山縣做科普時,僅僅一把剪刀就讓山區的孩子很開心。「他們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看的剪刀。」
「他們的渴望讓我覺得科學傳播任重道遠。」陳冬妮至今不後悔當時的決定。
那麼,職稱究竟會給科學傳播工作者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高源坦率地說,他並不知道單位是否會認可此次職稱評定並將此納入薪酬系統。「我們覺得工作得到了認可,工作更有勁頭,而且這個職稱應該任何單位都會有所重視吧!」
「科普是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並非一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不能做或做不好科研教學工作的人才去做的事情,更不是誰都能做得好的。」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鄭念表示,當今社會越來越要求專業化的科普工作者,把創新的技術轉化為先進生產力,讓科技產品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同時,社會也越來越需要科普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科普職稱的設定正好適應了社會的需要和創新發展的需要。
加快人才培訓是當務之急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北京市有關科普職稱評審辦法出台後,天津、浙江也積極跟上……
鄭念認為,這些都說明對科普工作業績的認定是一種社會共識,更是新時代實現創新發展的必要舉措。「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不一定體現在投入、產值和地位上。至少在認識上要充分重視,至少讓從事科普工作的人有盼頭、有認同、有出口。」
不過,在鄭念看來,北京市有關科普人才職稱評審辦法的出台,只是為科普人才的資格認定、業績認同提供了渠道,但這還遠遠不夠。
「從現有科普從業人員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他說。
根據《中國科協科普人才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 2020 年,我國科普人才要達到400萬人,其中專職科普人才達到50萬人,兼職科普人才350萬人,中級職稱以上科普人才達到300萬人。依據《中國科普統計》2017年數據,全國科普人才的實際情況與規劃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他認為,加快科普人才的培養培訓已是當務之急。
鄭念希望,儘快在相關高等院校設置科普或科學傳播專業,以加強科普人才培養。加大培訓力度,把社會上願意從事科普和科學傳播的科技工作者轉為科普人才。
同時,發展科普志願者,調動大學畢業生、離退休科研教學工作者加入到科普行列。
《中國科學報》 (2019-12-3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