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發生火災,乾隆皇帝寫了一份罪己詔,不小心寫成表揚稿

2021-03-10     勇哥讀史

原標題:乾清宮發生火災,乾隆皇帝寫了一份罪己詔,不小心寫成表揚稿

嘉慶二年(1797年)10月21日晚,乾清宮突發大火。

乾清宮是紫禁城內廷後三宮之首,是明朝14個皇帝和清朝順治、康熙兩個皇帝的寢宮。從雍正皇帝以後,清朝歷代皇帝都把寢宮搬到了養心殿,因此,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都躲過了這一劫。但是,由磚木結構建成的乾清宮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當時正值初冬時節,氣候乾燥,火苗從乾清宮東暖閣東面穿堂的楠木格子燃起後,迅速蔓延開來,燒到了左右兩側的弘德殿、昭仁殿,以及後側的交泰殿。

內務府大臣、怡親王永琅聞訊趕來,親自帶領官員、步軍、太監撲滅火焰。然而,他們缺乏先進的救火工具,火焰越燃越旺。幸好不久前颳起了西北風,將火勢撲滅,避免造成更大的火災。饒是如此,乾清宮裡珍藏的各種珍貴古籍大多數被燒成灰燼,讓乾隆皇帝痛心不已。

那時候,乾隆皇帝已經把皇位禪讓給嘉慶皇帝,自己當上了太上皇。實際上,他仍然住在養心殿里訓政,主持日常工作,掌握著批閱奏摺、任免官員等大權。嘉慶皇帝則居住在當皇子時所居的毓慶宮裡,每天以看戲打發時間,無所事事。當乾清宮發生火災後,乾隆皇帝主動站出來承擔責任,並給自己下了一份《罪己詔》。

在這份《罪己詔》里,乾隆皇帝首先說:「朕仰承昊貺,臨御六十年來,常懷只畏,日慎一日,罔敢怠荒。自上年舉行授受典禮後,又仍每日訓政,弗懈益虔期與天下臣民,共享昇平之福。」乾隆皇帝闡述自己當了60年皇帝,是非常辛苦的。哪怕禪讓皇位後,又堅持每天訓政,這是在給天下老百姓謀福利嘛。

接下來,乾隆皇帝直奔主題,提到了乾清宮、交泰殿火災發生後,他內心惶恐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讀了一遍《聖祖仁皇帝(康熙)實錄》後,學習了康熙皇帝在太和殿火災後的做法,表示自己一定會按照康熙皇帝的做法來執行:「朕自當凜遵聖訓,期四海之乂安,即一人之有慶,惟是上天示警,自有所由。」

乾隆皇帝話鋒一轉,開始大篇幅表揚與自我表揚了:「朕二十有五踐阼紀元,六十年傳位皇帝,茲春秋八十有七,精神純固,康健如常,親見五代元孫,武功十全,諸福備具,並未倦勤,日親訓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到了87歲還保持著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狀況,實屬難得。當然,他最引以為傲的還是念念不忘的「十全武功」,為此自封為「十全老人」。

不明真相的人看到這裡會納悶:這是表揚稿呢,還是表揚稿?

一場雞飛狗跳的火災後,查清楚火災的原因並不太難,要區分責任就難了。這場火災的領導責任,到底是算在嘉慶皇帝身上,還是算在乾隆皇帝身上呢?在這件事上,乾隆皇帝總算體現了一個男人的擔當。他明確表示,這是我的責任,不是嘉慶皇帝的責任:「現在朕雖已傳位為太上皇帝,而一切政務,仍親理訓示。茲政事有缺,皆朕之過,非皇帝之過。」

到了這裡,終於有了一點《罪己詔》的意味,而非完完全全的表演稿。

實事求是地說,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魄力的皇帝,在位期間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大事。正因為此,乾隆皇帝自信心爆棚,絕不肯輕易服輸,更別說當眾來承認自己的錯誤。如今他因為一場火災而寫了一份《罪己詔》,承認「政事有缺」,實屬不易。

有了乾隆皇帝對火災責任的「大包大攬」,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肇事者的處罰。

事後查明,乾清宮火災的肇事者,是一名叫郝世通的掌火太監。郝世通在完成燒炭取暖後,沒有將煤炭埋滅、貯壇,而是貪圖方便,簡單處理後就離開,導致煤炭復燃,引發火災。《大清律例》規定:「失火之人若延燒宗廟及宮闕者,絞監候。」郝世通本應被處以絞刑,但乾隆皇帝將他從輕發落,表示「此即朕不肯諉過於下,深自苛責於衷之意」。

在這場火災中,怡親王永琅帶領官員、步軍、太監奮力救火,也受到了嘉獎。12月24日,內務府對竭力取水救火的5名首領太監每人賞1件小卷絲緞,其他21名太監每人賞銀各2兩。

在《罪己詔》里,乾隆皇帝還對乾清宮的災後重建進行安排部署,「所有應修工程,著該管大臣等於春融集料興工,即行修葺完善,諸復舊觀,不必加意」。1798年,乾清宮修復工程竣工。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乾清宮,絕大部分就是這次火災後重建而成的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atwHHgB8MnI47Ije9w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