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藝創作者,永遠不要心浮氣躁,而是要靜下心來在本專業里發力。」
來源:廣電時評(GDSP360)
作者:廣電時評兩會報道組 鄭長華
「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這是因為群眾是文化最廣泛、最有力的載體。」對於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物等事業」,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感慨頗深。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圖片來源:文藝報)
在劉家成看來,文化精神在群眾生活的點滴中體現得最為深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才能夠真正找到創作靈感,挖掘到鮮活的創作素材」。
正值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結合今年行業內的熱點話題,劉家成聊了聊關於影視創作那些事兒。
01、「靜下心在本專業發力」
在劉家成的影視作品裡,主角往往都是老百姓,尤其是近年來的《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等都將鏡頭對準胡同里的家長里短。時長近一小時的採訪中,「老百姓」也成為劉家成反覆提及的詞。
「創作者是老百姓中的一員,我們的藝術創作也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談及創作與受眾之間的關聯,劉家成說,「創作不能自娛自樂,要潛心打磨作品,並且在專業上不斷推陳出新,為老百姓創作出更多好作品。」
2020年,脫貧攻堅成為貫穿全年的關鍵詞,文藝創作者也在不斷行動、不斷助力。
「扶貧題材的創作一定要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探尋扶貧最真實的狀態。」劉家成自己正參與創作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脫貧攻堅重點劇目《脫貧十難》。
《脫貧十難》以現實為基礎,聚焦脫貧攻堅過程中的諸多難題,搬遷難、協調難、籌資難、持續難等現實困境將一一在劇集中得到展示和拆解。「這部劇首先承認脫貧並非易事,它不迴避困難,而是嘗試尋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這是它最為獨特的地方。」
時間緊、任務重是此次創作的一道難題,即便如此,劉家成說,每一個鏡頭都要深思熟慮,每一句台詞都要精雕細琢,這樣我們的作品才能夠不辜負觀眾,「作為文藝創作者,永遠不要心浮氣躁,應該靜下心來在本專業里發力」。
02、挖掘「支流」里的好故事
2020年全國兩會,劉家成帶來兩份提案:一份關於文物的合理運用,另一份聚焦如何繁榮影視文化創作。
就「繁榮影視文化創作」這一提案,劉家成結合創作經歷總結了自己的思考。
「中國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劉家成將其比作河水的支流,「只有支流的水滿了,才能充盈中華文化這條大河。而具體到影視創作中,創作者想要挖掘的素材往往隱藏在支流中。」
基於此,劉家成也提到了將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推介」到大眾面前的具體方法——加強地方政府的鼓勵和扶持力度,這是因為土生土長的藝術創作者更有「發言權」,地方的特色文化已經深植於他的骨子裡。「如果地方政府每年能夠拿出一到兩部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會對影視文化的繁榮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03、「走出去」還有空間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劉家成關注了兩個話題:一是現實題材的升溫,二是影視作品「走出去」。
時隔一年,再度提及上述話題,劉家成有了不同的感悟——一方面,一個非常直觀的變化在於,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已經在諸多創作者間達成共識,電視螢屏上湧現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精品力作,現實題材已然成為國產劇集的主流;另一方面,隨著國產劇集「走出去」的數量不斷攀升、速度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好評,與此同時,「走出去」仍有一定的成長空間。
對此,劉家成也闡述了自己對於影視「出海」的一些具體想法。
「我們看不同國家的作品看的是什麼?就是它不同的地域環境、人文氣息。反之,世界範圍內的受眾也希望透過我們的國產劇集看到更多中國特色元素。」劉家成說,中國文化是國產劇集「走出去」的一張重要名片。
他也提到,在打好文化名牌、搭建更多平台的同時,「走出去」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哪類題材適合出海」「出海劇集如何包裝」「出海渠道如何打通」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士作出合理研判。「目前行業正在這些方向上不斷發力,前景可期。」
-END-
編輯丨花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UjbVHIBiuFnsJQV_4I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