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同,廊坊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棗木梳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5歲跟隨父親和村裡的老師傅學習製作木梳的手藝,儘管經歷過不少波折,可是他手工制梳的技藝卻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一堅持就是60多年。
如今,像趙樹同這樣堅持手工製作木梳的在村裡已不多見,有歷史才有傳承,手工木梳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就這樣從古至今沿用下來。
固安縣荊垡營木梳歷史久遠,久遠到很多還健在的老人都不知它起源於何時,據說原來全村家家都生產木梳。木梳生產屬於純手工製作,從棗木破板開始到小巧精緻的木梳成型,需要耪板、開齒、撞齒、光面、剔齒、鎊齒、鋸背、刨背、打磨、刨光等十餘道工序。如今像趙樹同老人這樣堅持做手工木梳的在村裡已不多見,有歷史才有傳承,手工木梳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就這樣從古至今地沿用下來,傳承下來,梳理了人們的髮絲,也梳理出歷史的脈絡。
不要小看一把木梳,巴掌大的東西也有前世今生,跌宕起伏。每年秋葉落敗之際,做木梳的人就要出去尋找材料。棗木結實、細膩、耐用、分量木材買回來,將直徑30多厘米的原木切割成大小適中的木板,放在水裡煮透,「把原木頭裡的水去掉,起到殺菌、滅蟲的作用,製成梳子才結實、堅韌,不易開裂。」趙樹同說。
趙樹同的木梳製作室極其簡陋,木屑如雪花般散落在地上。一些木梳半成品和幾筐製作木梳的原料——片片鉛筆盒大小的小棗木板。
空間雖小,乾坤卻大。一塊棗木頭,順著紋理刨光、開齒,並用自製的獨門模具砸上龍鳳、鴛鴦等精美圖案;再一手抓起一個半成品放在工作檯上,另一手操起鋸子,嚓嚓幾下,一塊稜角粗糲的棗木片就具備了預想的弧度,既沒有圖紙,也沒有劃線;再用刨子再嚓嚓兩下,泥鰍背、驢脊梁背等不同的背脊就赫然而出,再細細打磨,滑不溜手,仿佛有了靈氣。
趙樹桐說,原來的木梳生產屬於純手工。他演示了一遍棗木梳的完整製作過程。首先將原木切割成大小適中的木板,然後刨平、開齒、撞齒、光面、剔齒、鋸背,之後再打磨、拋光,十餘道工序過後,一把製作精美的傳統棗木梳便呈現在眼前。現在有的加工戶自製了電動工具,省去了撞齒、剔齒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雖然要經過繁雜的工序才能出一把精美的木梳,但趙樹桐說:「會者不難,難者不會,各種各樣的木梳,我只要看上一眼就能做出來,而且比市場上的很多品牌木梳都耐用。」
隨著年齡增長,近年來,趙樹同愈發感覺自己的使命重大,傳承發揚這一技藝的心情也更加迫切。目前,他在加工傳統棗木梳的基礎上,引進小葉紫檀、尼泊爾橘皮檀等一些更為名貴的材料,改進加工技藝,打造出許多精品木梳。現在,趙樹同常收到各地的訂單,一年忙個不停。
世風變換,技藝零落,而今會做木梳的不多了。如今,趙樹同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內蒙包頭人,一個是河南安陽人,無收徒儀式卻傾囊相授。「做木梳的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別人,反正我要把他傳下去。」趙樹同除了收外地徒弟,還讓二兒子繼承技藝,使技藝不被時光掩埋。在木梳行當里,流傳著「三年零一節,才能出徒弟」這樣的經驗之談,學做木梳也要看天分、悟性,但更要相信勤能補拙,熟能生巧。
多少春秋飄然而逝,但做木梳的傳統在村子裡綿延不絕。敲打聲、摩擦聲……就這樣平凡卻又不平凡地貫穿了趙樹同的一生。如今,這份「平凡」的匠心仍在繼續……
讓非遺走進您的生活
文章來源:不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