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義縣因特殊的地里位置,獨特的人文環境,多元的氣候特點而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和特色美食。長城內外因近代民族融合,而造就一定的飲食差異,今天帶你了解尚義的這道美味——黃米糕!
尚義的黃米糕同南方地區的年糕不同,它是用高寒地區特產作物黍子加工的。黍子加工成米叫黃米,黃米加工成面叫黃米麵,黃米糕就是黃米麵做成的。做黃米麵糕是壩上地區人們時頭八節最隆重的一個項目,是對節日的慶賀,農村人家過節日時可以沒酒、沒菜但不能沒黃米糕吃。
不同地方食俗還與當地的貧富程度和節儉風尚有關,尚義人一般都愛吃黃米麵糕,過去有些人喜歡吃毛糕。
黃米麵用80度以上的熱水拌勻,放置晾到室溫(自然餳面) ,搓成蠶豆大小的粒狀。然後將鋪好籠布(紗布要大,最好紗布的四角能自然搭到蘢屜外)的蘢屜放到開水鍋上(鍋內水要充足),將麵糰搓成粒狀,均勻撒到籠布上,由於是開水鍋所以邊撒,麵糰邊熟,直至撒完。
在撒面時有一個竅門,就是撒上的黃米麵粒在蒸汽的作用下隨撒隨熟,熟了的麵糰顏色自然由生黃色變為清黃亮色,然後再蓋鍋蒸5分鐘左右,直至完全熟透。
停火揭鍋晾3分鐘,然後抓住籠布的四角把蒸好的糕坨一次性取出,將糕坨放人盆內撤下籠布。
這時由於糕面溫度太高,取一小盆涼水,雙手粘涼水(手粘涼水有兩個作用,一是降溫,二是防粘手),用雙手反覆按壓、翻轉盆內糕坨,若雙手覺的太燙或粘手就到涼水裡降溫,直到糕面全部探勻、探筋道為止。
然後在盆內將糕面捋成半圓狀坨,並在半圓坨中間用食指戳一深3厘米左右的洞(叫糕眼,壩上人講究如果不戳一糕眼,將來家中要生沒屁眼的孩子),糕眼內倒麻油,並用麻油將整個糕表面全部塗一遍,防止皴干。
到這一步糕麵糰,就可叫「面餳糕」,面餳糕可直接食用,可蘸糖、蘸熬菜食用,也可揪成劑子,包上各種餡料,或者直接揉搓成圓形片在油鍋里炸成油炸糕吃。
毛糕也叫連皮糕,就是黍子連皮一起磨成面再蒸成糕,這種吃法自然不如黃米糕好吃。
過去有些地方的人吃毛糕是由於地瘠民貧,自然養成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他們自古就節儉慣了,無論欠年、豐年都是省吃儉用過日子,以防荒年。
毛糕的加工方法同壩上人的黃米糕相同,但最後一般不用油炸,窮點的人家用鹽水和大菜蘸毛糕吃,富有的人用羊血熬粉條或肉湯蘸毛糕吃。
據說,吃毛糕還能壯身子骨,有利於勞作。
黃米糕,
不僅味美獨特營養豐富。
文章來源:尚義文化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