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很厲害,能給食物渲染上一層光芒。
剛出爐的土豆雞塊從大鍋里一傾而下,你一看,這個熱乎,爛糯爛糯的,饞了。但只有當食堂大媽在一勺落盤後,又補給你半勺紅油發亮的湯汁時,心底認定的好吃就又篤定了十倍。
土豆雞塊 *網易
京城大學食堂圈數一數二的名菜之一廣院肉餅,並不以肉餡多少論英雄,甚至它精準的發麵,烤到微微金黃的表皮,以及均勻吸飽蔥香和肉香的分層都還是其次。
廣院肉餅 *中國傳媒大學
它最大的魅力時刻是每天早上七點,從後廚里騰雲駕霧而來,伴著玻璃窗口上往下直流的水珠,直直送到你面前。
剛出爐的廣院肉餅 *中國傳媒大學
所以關於食堂的記憶多少也都是被渲染過的,連汪曾祺老爺子寫食堂:「大師傅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在蒸籠的白蒙蒙的熱氣里晃來晃去,拿鏟子敲著鍋邊」……也不忘先渲染一番好吃的氣氛。
*魔都吃貨小分隊
汪老大概是愛食堂的。
在一篇談獅子頭的文章里,他想到了自己少年時期曾經短暫就讀過的一所中學,以及那兒食堂的一道白湯獅子頭。
*搜狐
將肉圓像炸麻團一樣在油里翻滾,然後撈出,下面稱上白菜葉後再上蒸籠。這樣講究的操作,竟然來自將近一個世紀前,江蘇淮安一所普通中學的食堂。
80年代學生食堂 *搜狐
而如若跟著當年那位嚮往知識與理想的翩翩少年一同北上,來到那個他們夢寐以求的大學堂,我們除了能看到學術和思潮的自由,能看到還有「吃」的自由。
*八十年代的北大校園生活
在那個北京大學還在二環以里的年代,「北大的吃是絕對自由,愛怎麼吃就怎麼吃。」朱海濤寫於 1940 年代的《北大與北大人》里,這樣留下了莘莘學子在奮發圖強之外也不虧待肚子的確鑿證據。
梁思成夫婦設計的西齋灰樓 *北京大學
西齋的食堂「據說自光緒年間就包下來了,比沙灘普通飯館的便宜又勝三分。他這裡的小盤小碟小饅頭出品,饅頭向例兩個對粘在一起,也不知他怎樣蒸的。」
*搜狐
而對於不遠的北平圖書館食堂,也獲得了北大吃客學子們的五星好評——不止「桌子洗得發亮」,學生們也都是爭先恐後去「享受那兩毛錢一頓兩菜一湯,大蒸糕和米飯。」
*搜狐
沒什麼比剛放課的飢腸轆轆更加質樸且純粹的動機了,這事從過去到今天從沒變過,即使時代拐彎了,戰火燒來了。
二戰期間昆明西南聯大因戰時資源緊張,食堂每日供應的米飯是在陳年「公米」中又混入了穀子、沙子、泥巴、稗子……於是「有幸」被賜名「八寶飯」,並收入許多聯大系作家的文學作品裡。
西南聯大 *看理想
但即便如此,師生們依然有艱苦中期待的「人間至味」,那便是因地制宜被采進食堂大鍋里的各種雲南菌子。
各式各樣的野生菌 *菜菜美食日記
雨季山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食堂里就會有一道蒜炒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如同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後方生活一樣,絕對是窩在北國象牙塔里嘗不到的味道。
蒜炒黑牛肝菌 *IndoorC
如果有《無問西東》里那樣的時空轉換,那麼一位當年吃過北大西齋食堂大白饅頭,或聯大蒜炒牛肝菌的學生,可能會在解放後的某個清晨帶著妻兒家人回到首都,和大院兒早上的晨光一樣,溫和的步入他們篤定的而立之年。
*搜狐
圍起來的各個大院,或許因其中從天南海北來,為建設祖國留下的大人們,演化出了個性不同的社區文化。但對小孩們來說,每天的生活就像《看上去很美》里方槍槍想得一枚小紅花那麼簡單。
*搜狐
當然,除了小紅花之外,孩子們的小腦瓜里還心心念念的一樣東西:剛出爐還燙手,香噴噴白胖胖的大懶龍。
北京大懶龍 *搜狐
發麵上一個個坑坑窪窪往外直竄著酵母香,厚厚的肉餡被一層層卷進面里,配上小米粥白米粥或是蛋花湯,像尋寶遊戲里發掘的寶藏一樣在他們心裡閃閃發光,上學=懶龍的世界觀也悄悄在他們心頭種下了一片小苗圃。
*北京四九城
讓方槍槍們感受到世界變得有點不一樣了的東西,也是從食堂的廚房裡騰雲駕霧而來的。
大鍋菜 *搜狗百科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人們不再想像他們的父輩那樣,把生活上交到有你一勺就有我一勺到大鍋菜里了。桑塔納開進了弄堂胡同,小三輪則送來了快餐盒飯,過去得看後勤領導安排大夥吃什麼,現在是自己決定一葷一素、一葷兩素還是兩葷兩素。
快餐盒飯 *搜狐
實際上,要說硬葷也不過就是和食堂大同小異的紅燒肉、大丸子、帶魚、雞腿等等,至多順應洋快餐潮流加入炸雞腿,炸雞排之類,味道不一定就比食堂來的更香更好,但人們想要的就是那股子勁兒:一手拿著BP機,一手捏住泡沫塑料裝著的飯菜,配合鼓勵下海的社會背景音,仿佛真的掐住了時代的脈搏,要順著這股市場經濟春風,一路奔向千禧年小康生活了一樣。
快餐盒飯 *北京鐵路
而在朴樹的《我去2000》出了快二十年以後,當年的方槍槍已經變成了《小歡喜》里的方一凡。這一代的孩子早已不會再為哪天的盒飯里有隻炸雞腿而暗暗欣喜,而他們曾經擁抱盒飯逃離體制的父母,也會為了乾淨衛生重新送自己的小孩回食堂乖乖吃飯。
*搜狐
得益於上一輩掀起的人口流動大潮,今天走進象牙塔的方一凡們,能在首都的大學食堂里嗦粉喝湯,也能在南方的學校飯桌上吃著京醬肉絲鍋包肉,繼續通惠河畔的故事。
80年代末大學食堂 *雲南老故事
看他們推著行李箱走進一間新學校不知所措,抬頭仰望食堂餐牌上見都沒見過的菜名一臉懵逼,我們非常放心,因為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像我們從前一樣,熟練地在心裡為這裡每道菜建立評分系統,因為胃會先過大腦替人適應陌生對抗未知,不知不覺,食堂甚至會像課堂一樣,成為許多人認識一個地方的第一堂課。
*北京吃貨小分隊
從百年前的京師學堂開始,一碗從學校里遞出來的飯,就和書本一樣,在重新塑造著一個年輕人的世界觀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者:alka
頭圖來自:北京吃貨小分隊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請聯繫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本期聊天
還記得當年一下課同學們就沖向食堂,所以,學校食堂真的好吃嗎?
有沒有哪一道大叔大媽手下的菜讓你偶爾想念?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吃百家飯。歡迎關注風味星球!
微信搜索「風味星球」吃懂中外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