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春艷 趙芳
法院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鋼筋水泥層層澆築的威嚴范兒。此行,我們看到法院另外的樣子——和雲南的「民族元素」從外而內融合,透出溫暖的感覺。
丨西盟縣人民法院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有濃濃的「彝族風」。從訴訟服務中心到每一層辦公樓道,牆面上都貼著同時標註了漢語、彝語的法治宣傳語。訴訟服務中心加設了休息區,採用的是彝族風情濃郁的木桌木椅,裝飾以彝族刺繡和彝家人喜愛的紅、黃、黑三色圖案;訴訟服務中心使用的寫字板等文具上,也裝飾著彝族風情的圖案。使用得最多的圖形是三角、火焰、天平等,前二者是彝族文化元素,天平則代表公平與法治。
採訪中,楚雄州中院副院長高明雲著重介紹了法院的智能導訴台,這一網際網路、民族元素、法治融合的完美成果。這個導訴台同時錄入了漢語、彝語兩種導訴指引。點開,介面上出現了兩名導訴員,一人穿著法官制服,一人身穿美麗的彝族服飾。點擊身穿彝族服飾的導訴員,就進入了彝語介面,導訴員會用一口流利的彝語介紹法院和訴訟流程。
丨楚雄州中院處處透著彝族風情
高明雲驕傲地說:「這個介面上的語言都是實音錄入的,導訴員就是我們法院的法官。很多群眾來到法院會很緊張,聽到熟悉的語言,看到熟悉的圖案,會比較放鬆。」
這一理念在該院的調解室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以家事調解室為例,室內特別置辦了一張彝族人家常用的彝族漆器大圓桌,牆上掛著三弦、刺繡等。在這樣的環境里,對著穿彝族服裝、說彝族語言、熟悉彝族風土人情的調解法官,有什麼委屈都可以訴說。
楚雄州中院的彝族「雙語法官」李國義說,30多年前,他剛剛參加工作,當時由於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當地人的法治意識淡薄,雖然把法院看得很權威,卻很少訴諸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案件的標的物不大,但是卻因反覆的爭執糾紛造成了很深的積怨。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為改善,糾紛矛盾都能及時得到解決。尤其是對「雙語法官」,少數民族群眾天然就有親近感,有了不平和委屈,都願意來找「雙語法官」訴說,相信「雙語法官」能為自己主持公道。
丨法治元素與民族元素的碰撞
同樣是法院,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法庭則又是另一種風格——青瓦白牆,三房一照壁,以彩繪裝飾,照壁上「公正廉潔為民」六個大字顯得非常和諧。
走進院子裡的「金花調解室」,桌上鋪著蠟染桌布,桌邊頭頂「風花雪月」的美麗「金花」說著一口地道的白族話。「金花」段六麗告訴我們,喜洲約有90%的居民是白族,為更好地服務當地,促進社會安定和諧,喜洲法庭成立了「金花調解室」,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平時上班,喜洲白族服飾就是她的工作服,白族話就是她的工作用語。當事人走進調解室,看到熟悉的服裝、聽見熟悉的話語,心裡的戒備會降低,調解起來就容易了。
從業6年多,段六麗調解得最多的是涉及建築用地、婚姻家庭的案件,這都需要調解員了解白族建房、結婚、贍養老人等相關風俗習慣。在調解或者訴訟後,金花調解員還要對案件進行回訪,確保調解成果、法院判決落到實處。
丨「金花調解員」段六麗(右)和同事正在調解案件
經過努力,目前,金花調解室每年調解的案件在300件左右,幾乎都能做到案結事了。為進一步推動喜洲地區的調解工作,段六麗和同事到社區、村寨調解案件時,還要求社區、村寨的調解員也到場觀摩交流,進一步壯大調解隊伍,提升調解能力。
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內則是濃濃的佤族風情——整體採用干欄式建築風格,樓梯、外牆都仿照木質,在周邊綠色的掩映下,像是回到了多年前佤族部落的議事大廳,莊重又親切。
該法院的監察室主任李娟玉向記者介紹,該院以法律保障民族團結,用行動促進民族繁榮的工作經驗被命名為「江三木洛」工作法,主要內容包括尊重少數民族語言、尊重少數民族風俗、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尊重少數民族歷史四個方面。法院設置的「江三木洛」調解室,邀請少數民族人民陪審員、人民調解員參與相關的案件調處。2017年,西盟縣人民法院調撤民商事案件188起,調撤率達到72.5%。
丨西盟縣法院法治文化陳列室
在雲南的民族地區,「民族風」的執法機關、「雙語審判」「雙語調解」已經遍地開花。記者了解到,為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缺乏既通曉民族語言又懂法律專業知識人才的問題,保障少數民族在表達法律訴求中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從2009年9月開始,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與雲南民族大學合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法院定向培養法官。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式在全國法院系統、政法系統都屬於首創。2017年,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首批遴選出4060名員額法官,其中少數民族法官1138名,占入額法官總數的28.11%。
殊途同歸,建築風格各異的執法機關擁有同樣的內涵和信仰——把當地民族文化和司法實踐結合推進,用「公正司法、司法為民」的理念促進民族團結,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司法公正樹在基層,把司法服務延伸到基層,努力讓基層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和司法的溫暖,共同呵護雲南絢爛的民族團結之花。
在民族地區,強調司法與群眾的親近感,縮減法律與各民族群眾之間的距離感,既透露著溫暖與體貼,也展現著雲南執法工作者們在推進普法工作時的探索一切可能、化解一切難題的細心與用心。